今天是
天气预报:
历史的香魂
【发布日期:2011-06-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沙 尘

列车在风中呼啸着,越过长城,奔上了辽阔无垠的蒙古高原。塞外的土地确实辽阔,峰峦不多且不高,平展展的原野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一片片不大的已经透出微黄的草地上,一群群雪白的羊、棕红色的马在啃着草。农牧民大都住着低矮灰色的平房。相对于南方稠密的村镇、车辆、人流,明显地让人感到了一种地旷人稀,十三亿这个概念在心中骤然淡去。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的省会。翌日,风和日丽,我们专程驱车前往名闻遐迩的昭君青冢。呼和浩特市的绿化还不错,市里市外,树木成荫。田野、山峦,几乎都是绿色的植被,并没有我原先想象的沙丘或荒漠的土地。
昭君青冢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的大黑河南岸,驱车十几分钟便到。昭君青冢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外游人去蒙古高原时的必到之处。灞桥饯别留在后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是轻灵而又厚重了。
进入墓园大门,两块用蒙汉文刻着“昭君墓”三个涂金大字的大理石石碑迎然入目。阳光下,园中花坛上鹅黄色的菊花、血红色的鸡冠花、海棠等开得正旺。望着异常醒目的一坛坛新鲜秀美的花,我蓦地联想起了唐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hellip;hellip;”风和日丽的高原蓝天,一簇簇清丽欲滴的鲜花,我似乎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变。昭君出塞至今两千多年自不待言,仅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八月的蒙古高原便开始下雪了。而现在呢?阳光还那么灿烂,风还那么和煦,花还开得那么旺盛、美丽,丝毫也感觉不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凛冽。真是沧海桑田啊!时代在变迁、气候在变化、人在变化hellip;hellip;
园中除了那一丘方方高高的饱尽岁月风霜的昭君青冢外,几乎皆是新修建的带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景物:单于庭、蒙古包、高大方型的内含汉匈和亲意义的石雕牌坊、供奉着昭君神像的娘娘宫、历史上许多名人题词的石碑长廊、墓前广场上的骆驼、骏马hellip;hellip;
沿着装上了黑色护栏的石阶,踏上了青草覆盖的昭君青冢顶上,是一块不大的平地,中央立着一座亭台。站在亭台上,举目四望,整个呼和浩特市区、市郊绿色的原野,尽收眼底。寥廓的天空,萧瑟的风,又把我带回了历史的时空中。
两千年,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日升日落、花开花谢,却又是何等的漫漫岁月、绵绵人生,其间不知发生了多少番血雨腥风、朝代更迭,演绎了多少幕悲欢离合、英雄仗剑、美人涔泪。两千年来传颂不息的“昭君出塞”,可以说是其中浓重的一幕。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与王昭君所生一子,后为匈奴右日逐王。夫故,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亡,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世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现在的这块土地上。之所以称昭君青冢,据说是北地草皆白,而昭君墓常青,“独留青冢向黄昏”。
尽管远离家国,但昭君仍时时惦念着生她养她的故国,“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在她的传世诗中,寄寓着对家乡、对父母的深深思情:“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乌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盛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即典出她的美貌,雁鸣长空,见到了她的美貌,便会禁不住落下来。《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述王昭君临行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历史上,吟咏昭君出塞的诗很多,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大家都写过,或悲吟或赞颂。有的重点描写王昭君的美,突出她貌为后宫第一;有的表现王昭君的怨,如杜甫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王安石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恃”;有的讽刺汉元帝的昏庸可笑,如杜甫的“画图省识春风面”,王安石的“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对历史上的昭君出塞也以他的角度抒写出他的情怀和见解。“昭君墓”大理石石碑后面不远处用汉白玉石栏烘托矗立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涂金的董必武于一九六三年题昭君墓的一首字迹遒劲的七绝: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