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延安情思
【发布日期:2011-06-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王凤英

去年盛夏,一踏上延安的土地,立即就感受到那方土地的厚重质朴。
脚踏黄里泛白的土地,污浊之气刹那间被荡涤殆尽。我们徜徉在杨家岭、枣园,仰视沉稳矗立的宝塔山,凝视五大书记雕塑,抚摸根须深深扎入黄土、枝干挺直坚硬的枣树,参观每个窑洞里简单的设置,听着商铺里竞相播放的革命歌曲,我们一行顷刻拘束起来,放纵、浮躁随即被谨慎、严肃、毕恭毕敬所取代,仿佛稍有嬉笑就亵渎了那方水土的神圣。
脚踏延安黄土地,我的思绪沿着延河的水静静流淌。
延安在历史上并没有过多的显赫,只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瞩目的地方。这里是新中国的雏形,这里是新中国的摇篮,这里树起了不朽的旗帜——延安精神。凝聚着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等精神的延安精神,诠释它的每一个词汇都铿锵有力,振聋发聩: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进入延安的起初,革命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从大生产到整风,从强党到强军,从抗日战争到谋求解放,先立稳脚跟,再发展壮大,先面对现实,再改变现实,既要争取支持,又要独立自主,一点点地积蓄力量,一步步地反败为胜。我们的党用了13年的时间,写下了一部光辉的史书。
毛泽东旧居里的那盏油灯,让我睹物思人,想到了那位蓄着长发、目光深邃、大气如虹却又心细如丝、乐观沉默的大人物。周恩来旧居里绑着铁丝的床,朱德故居里沉静的纺车、领袖们劳动过的每一块菜地,里面记载的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让泪水润湿双眼。
延安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融洽的时期之一。干部与群众一道劳动,同甘共苦。领导干部经常到老百姓家坐坐,普通百姓也常到首长办公室说说,恰似鱼水深情,可谓血肉相连。那是1943年的秋天,从重庆回来不久的周恩来和任弼时参加了纺纱竞赛。别看他们一个右臂骨折,一个患高血压,但他俩互相鼓励、毫不示弱,右手紧紧地摇,左手均匀地拽,一 团团雪白的棉花像变戏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缕缕银线。评选结果,双双皆获得“纺线能手”称号。
脚踏黄土地,仰望宝塔山,我想,延安精神真的应该代代相传。这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永远值得我们深思;我觉得,每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都要深深扎根于脚下的沃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