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对每一个家庭的男女来讲,每天早晨离开家,去从事与生存有关的一切工作和劳动,然后在中午或晚上又回到家,体味家庭的温暖和欢乐,这似乎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有一天,因种种需要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求职,去工作,时间一久,回家的意识,就会冷不防地冒出来,并且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有时,它还会使一个人因此而沉迷在一种深切的苦闷中。
唐诗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这些著名的诗中所表达的是对故乡、故园的那种缱缱的思念,实际上就是对故家的一种呼唤、一种刻骨铭心的回归的欲念。
值得回味的是,这种回家的意识,或说是回家的情结,至今还浸溢不衰。当代流行歌曲中,我们仍能听到诸如此类的词句:“哦姐姐,我要回家,牵着我的手,你不用害怕hellip;hellip;”;“成长的老么,现在我终于知道,逃离的家乡,是我归去的方向”;“给我一个温暖家庭,给我个燃烧的爱情,让我这出门的背影,有个回到家的心情”。当然,少不了也有崔健的“望着那野花,我想到了我的家,那老头子,那老太太,哎呀hellip;hellip;”等等。
不过,这个问题的个中缘由用不着我来思考,因为著名音乐评论家李皖对此已有精辟见解。他认为,这些歌曲,在很大层面上都只是一种抒情。它们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城市的批判,既然城市让人失去了精神家园,还不如回到全然贫困但人情济济且不乏寄托的乡土中去!看得出,李皖的这番话是对拥挤在各大城市的“打工族”和民工一类的人说,颇有一些“后现代”和“终极关怀”的意味,但它在一般意义上也适合于远离家门的漂泊者。因为,老家就是老家,它是我们生命的诞生地和出发点。不用说那些久居异地的人,就是入了外国籍的中国人,要努力淡薄那种挥之不去的“置身异乡”的感觉也是终不可能的。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回家的愿望,除了表现了人的一种天性外,也表现了一部分远行者、漂泊者当初怀着热烈憧憬之后又无奈地幻灭了的一种失望和沮丧的心境。可见现实毕竟是严酷的,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经受种种不测;而梦幻的色彩毕竟是梦幻,要变成现实,还需付出许许多多的精力和心血。但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谁都有个家,或说是大多数人毕竟还有自己的老家,于是就归去,让自己在家中享受久违的温馨,再作重整旗鼓的打算。这一切,无疑又是怎样的诱人呢!
当然,回家的内涵和况味可能有许多种,但作为一个人,只要他或她需要离家,有一天总是要回家的,这个“回”,像古莲子那样,永远充满魅力而又让人品咂不尽。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得有个家,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hellip;hellip;”因此我在这里真诚地祝愿世上所有的人,都能有个家!而有了家的人,不妨,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