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财
“当归,多年生草本,其味甘而重,其气轻而辛,药用价值佳hellip;hellip;”《本草经》这样记载道。当归,既可入药,又可入文。医生们用药来医治身体上的疾病,写作者用文字来抚慰人生中的痛楚,每一味中药都是诗意的存在。年终岁末时,孤寂了一年的莆田乡村又渐次热闹起来,当归就归,莫道路长远归途太疲惫,莫让守望付流水,莫让牵挂徒伤悲。
莆阳大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盛誉,一千多年来,名人荟萃,灿若星辰,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传承过程中,始终不忘秉承“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古训。古训道出莆阳人自强不息、逆境成才的进取精神,长期以来成为莆阳莘莘学子励志上进的座右铭。在古训的感召下,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龙榜及第,成就了一个个求取功名梦。诗书传家,文脉绵延不断,后人每每慎终追远,总离不开祠堂这一独特的载体,后继者陆续建造修缮大小祠堂,倾尽一生之力来光宗耀祖。
光阴似流水,几百年老祠堂日渐式微,有的年久失修,已成断垣残壁,也有不少颇具建筑特色的百年老祠堂作为文化遗产得到修缮保护,东阳古民居建筑群的陈氏宗祠便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作为中原汉民族南迁开枝散叶之地,莆阳几乎村村有祠堂,建祠堂共祭祖,成为宗族百世得以相联的纽带。日前,我怀揣一种敬仰与向往,探访了东阳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追溯“科甲联芳”岁月,追寻光华褪尽后回归时光静处的这片典雅与古朴hellip;hellip;
老祠堂是一座古建筑群的灵魂。庄重古朴的祠堂是“寻根问祖”的主要载体,作为“根文化”的象征,永远倾注着满满的思念,看到它,如同朝圣我自己心中的宗祠一般,充满崇高的、无限的敬仰。故而,本次东阳探访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东阳陈氏祠堂,这里面蕴涵有陈氏太多家国故事。
据《莆田浮山陈氏族谱》记载,“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hellip;hellip;”“晋lsquo;永嘉南渡rsquo;是中原汉人大规模南移的开始,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是故中原汉族屡屡迁居江南。”“陈氏入闽始迁祖陈润;唐武德二年(619),诏莆田置县,擢陈迈为首任县令,加车骑都尉,卜居城内刺桐巷,此为陈姓入莆田之始,一致认陈迈为陈氏入莆始祖;东阳陈氏始祖为陈则厚,莆田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村陈姓的祖先原散居于仙游县连江里的枫亭陡门村和莆田县灵川里东沙村的小浮山等处,后有一支迁到延兴里的东洋村(即今东阳村)。开宗始祖陈道潜hellip;hellip;”“陈氏历经漫长的迁徙过程,其中一支在东阳定居,从此在这片绿水环绕、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繁衍生息hellip;hellip;”
冬日暖阳静静投射在这片古建筑群的屋顶,古民居瓦缝生长着一种叫做“落地生根”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极其顽强,顾名思义,叶子容易派生新芽,芽长大后落地即成一株新的“落地生根”,大花枝底下会长满密密麻麻的小花株,一个家族的繁衍过程与一种草本的生长过程何其相似。小至草本,大至宗族,但凡作为一种生命个体,从生长、分支、开花、结果,无不历经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过程,这是草本的生命历程,是宗族的发展历程,也诠释了人生全部的过程。晋“永嘉南渡”陈氏作为几大族姓之一从中原辗转迁徙而来,他们聚族而居,“落地”了,“生根”了,在哪里繁衍生息,就把根须深深扎进那里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层,汲取养分,迎着一方阳光,坦坦荡荡地生长。东阳陈氏“诗书传家”的文化基因种子结出了“科甲联芳”的神话般的硕果,芬芳了一座兴化城,芬芳了一个伟大的时代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