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当归(下)
【发布日期:2016-03-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蔡建财

走进时光寂静深处,走进百年老宅,“三世五进士”、“十一进士”等科举文化遗留下来、充斥其中的一种历史的博大感、厚重感扑面而来,东阳科甲鼎盛的故事着实震撼了我。东阳陈氏大宗祠大厅正中高悬着“世沐龙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匾额,可谓荣极一时,威震百世。几百年过后的今天,当你走进东阳古民居建筑群,沉浸于古风古韵里仔细端详,让我这位“入侵者”不知何时竟放慢了脚步,吸引我目光的是古民居斑驳照壁上一块《庭训》石刻,《庭训》内容为:“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居逸无逸,虽有勿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庭训”通常泛指家庭教育,自幼接受庭训熏陶,庭训字字箴言,道出的是谆谆的教诲。从东阳《庭训》的落款时间看,系明嘉靖丁亥(1527)正月所立,作者东阳里人陈俨。庭训和古代的家训一样,均为父辈对儿辈的教育。深深刻在斑驳墙砖里的“读书求功名”庭训,无声诉说着兴化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千年不变的主旋律。圣人古训醍醐灌顶,发掘人的性灵,启悟开智,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后人。这则《庭训》,犹如一颗火种,穿越几百年恢弘时空,延续了东阳陈氏的文脉,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息,成就大千气象,蔚然大观。
东阳陈氏祠堂,堪称莆阳族姓祠堂表率。祠堂飞檐翘角,耸峙壁立的大门坦前,端坐着一对石鼓(“石珠”),昂然雄踞,石鼓经精雕细琢,显得古朴大方。哪种家族祠堂门口可立石鼓?一种说法是凡外出做官的族人回乡才可以在祠堂门口立两面石鼓;另一说是凡立石鼓者,族人中必然是出了举人的。东阳陈氏家族两者兼具。仔细端详石鼓上有猕猴、雀鸟和梅花鹿等吉祥图案,寓意“封侯”和“爵禄”,“封侯”和“爵禄”对一个家族来说是无比光鲜自豪的事情。“谏书光国史,理学继家声”的对联让我看到了一位理学大师伟岸的身影,声亮如洪钟,紧握之笔如同巨椽,循循善诱,教化着万般众生,这副楹联概括的便是明代江西道监察御史陈道潜(东阳开宗始祖)一生的光辉业绩。
陈氏祠堂,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乃至一个拐角、一条屋脊,都浸润着深厚的“忠孝节义”文化底蕴,展示着古祠堂的独特个性。右出祠堂,经过巷子如同穿越光阴,裹挟着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的故人故事。行进幽深巷子,踩踏着充满时光侵蚀痕迹的方块石板,心中感慨良深,备感过往岁月的厚重与飘渺。东阳古民居之行,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过程,又似在梦境中一般,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充斥胸中。祠堂是一本历史底蕴深厚的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深刻的感受,踯躅其间,只觉得心灵受到洗涤,灵魂感受超越。
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家族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记录了一个家族、乃至整个当地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古祠堂文化内涵十分深厚,陈氏祠堂折射出莆阳崇文尚礼之风。回归,不仅是人的回归,教化世风人心的回归尤其重要,陈氏祠堂提供了一个范本,挖掘莆阳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用以教化世风人心,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
陈氏的后人,无论走到哪里,祖先的风姿遗训已经深植于内心,宗祠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东阳村,每天总有几个老人家默默坐在古老祠堂的围墙内,守望着祖先留下来的建筑,看家族辉煌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在光阴间游移。古祠堂等古建筑不仅是莆阳古民居建筑的浓缩典范,也是莆阳陈氏家族的精神瑰宝。正是有了这些“忠孝节义”之举,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整个陈氏家族,形成了诗书传家、尊师重教的家风。
伟哉!从陈氏祠堂走出的理学大师陈道潜等陈氏历史名人,荣极一时,威震百世。补充说明,明清两朝500多年,东阳科甲联芳,先后中进士者11名,中举人28名,贡生18名,太学生国学生88名;官至御史3名,获历朝皇帝敕命封赠褒嘉的有8名,因而得名“进士村”。东阳村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俨然莆田现存科举文化“活化石”。
“祠扶正”。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家族精神纽带,记载的不仅是陈氏家族的迁徙史、创业史,更是陈氏家族的文化史。陈氏祠堂是凝聚陈氏宗亲人心的精神支柱,传递给陈氏后人立志、勉学、修身、养性思想,蕴涵淳朴传统内容,埋藏深厚人文根基。观瞻陈氏宗祠仿佛看到,陈氏族长对晚辈耳提面命谆谆教谕的情景。“追祖德、报宗功、传血脉、承文脉、延续陈氏荣光hellip;hellip;”光阴流转中,陈氏祖先声如洪钟如是道来。
莆阳大地每一个乡镇都有属于自己族姓的祠堂,东阳陈氏宗祠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行走莆阳,许多村庄中宗族的祠堂虽破旧严重,但其凹刻或凸显的文字却依然清晰可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hellip;hellip;由此引发后人许多的追念和遐想。面对莆阳古代读书求取功名,有一种抱团现象,一个家庭能力有限,整个家族倾力相助;一个人出息了,再来回报家族。如此这般,继而开创了一代又一代特有的莆阳文明。
纵观全国,年终岁末时,有7亿多中国人进行“春节大迁徙”,堪称世界“奇观”,当下,“世纪寒潮”的威力尚未完全消退,但并未阻挡回乡的人潮。春节回乡潮,周期性人口大迁徙,这是自然法则,更是一种执着信念之坚强力量。回归者就是中华传统风俗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他们用自己最平凡、最朴素的行动,阐述了树叶对根的眷恋,无论飘到哪里,都一定要寻找到记忆中那片熟悉的“水草地”。“回归的路上,无论是天涯海角,还是咫尺之遥,心中的归宿,永远都在,人生的目标与方向,也就永远不会迷路!”如此顽强百折不回的归乡意志,从中解读出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
怀乡,牵挂心中的梦乡。自从人类有乡土意识,有对一个地域、一种人生环境的认同感之后,即开始有了那种折磨着、因而也丰富着人的生存的“甜蜜的忧伤”,让人生充满戏剧的色彩。
归乡,寻找心中的图腾。每个图腾都似乎与一个明确规定的地区或空间的一部分神秘地联系着,在这个地区永远栖满了心中的图腾、祖先的精灵、大地的精灵。推而广之,故乡的一山一水,皆为心中的图腾。
归乡,是一种反顾、审视,也是对个体生命起源的一种追寻。支撑回归顽强意向的,便是个体对母性乡土的深深依恋。故乡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从故乡出发,反观故乡,又回故乡。
回归家乡、故乡、梦乡。
回归自然、传统、经典。
回归自我、本真、性灵。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