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
□刘卫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一个山区。由于我的语文和英语功底不错,带队干部将我推荐到公社中学当代课老师。
我在那所山区中学“过”了两个中秋节。第一个中秋,学校派我进城领一批课本。坐着公社的拖拉机,经过一整天的颠簸回到了县城父母的身边。临走前,细心的母亲想办法让我带了几个月饼回学校。
由于物质匮乏和家庭贫困,那些山里的学生从来没吃过月饼。当我把月饼分成小块,他们吃过后才知道月饼的滋味。那堂语文课,我讲起了中秋节,即兴吟咏起几首中秋抒怀的古诗,把学生带进了“他乡游子愁别离,举酒对月倍思亲”的意境里。
我任教的第二个中秋节前,传来了国家将恢复高考的消息,校领导又决定让我兼上两个高中毕业班的英语课。教学任务更重了,我主动留下来带学生备战高考。中秋那天,学校放假,本地的老师都回家团聚,学生们也赶回去帮父母做农活。
当晚,整个学校空寂无声。我就着学校厨师送来的几盘青菜和一盘花生米,以茶代酒,对着天空一轮皎月独饮。遥望着家的方向,思亲的惆怅溢满了心头。
第二天学生返校后,上午第一堂是英语课。我刚进教室,班长突然站起来,走上讲台,打开布包,说里面是她母亲给我做的“月饼”。她还大声地喊出了“MOON-CAKE”这个英语单词。其他的学生随之涌上前,纷纷从平日带菜的罐里掏出了自家做的“月饼”。
那是什么样的月饼啊!不成规则的圆饼,里面包着韭菜炒鸡蛋等各样的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吃吧!这是我妈昨晚做的。”“老师,您辛苦了!爸让我用油纸包好hellip;hellip;等考上大学,以后我一定请您吃真正的月饼。”
我站在讲台上向学生们道谢,泪眼朦胧,手颤栗着拿起粉笔,声音哽咽着宣布开始上课。
几十年过去了,月饼在我教书的那个山乡早已不是稀罕之物。我的十几个学生走出了当年那个闭塞落后的山乡,成了大学讲师和商人;还有的当上了山区校长、农村致富带头人。
每年中秋节,我会收到他们从各地打来的电话或从海外发来的电子贺卡。我和他们叙旧,回忆起那段殷殷的师生情,以及那年中秋节后摆放在讲台上各式各样的“乡村月饼”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