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华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个孩子,总是缠着大人们到国有商店(那时商店被称为“供销合作社”)给我买零食吃。可是,父母一年到头在生产队累死累活地挣的那点工分也换不来几个钱,哪还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零食吃呢?所以,那时我的零食往往就是一些地瓜、西红柿之类的食物。再长大些,我可以自己到国有商店溜达了,可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贴着橱窗柜台看着里面的食物发呆、流口水。不过,父母有时看我可怜巴巴的样子也于心不忍,就会给我一、二分钱让我买颗糖什么的解解馋,而这等待遇,我就觉得跟过节似的高兴。
到了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商店渐渐消失,农村的商店也变成由个体户所开的小卖店。我已经上了小学,生活逐渐好了,父母也舍得给我些零花钱压兜了。我知道父母的钱来之不易,所以也不舍得乱花,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买文具,买课外读物。
几年后,镇上办起了露天集市。大集上的商品百货应有尽有,而且卖价便宜。大集市成了乡亲们购买日常用品的最佳地方,一次赶集,所购副食百货等用品足够下次再来之前使用了。
后来我家从镇上搬迁到市区居住,超市又成了我时常光顾购物消费的场所。超市里的物品不仅种类齐全,而且还方便、卫生,价钱上也比较实惠,我每天在下班后,一定要顺便到超市里买一两样物品,有时也许还不是急需的那种。当了一辈子农村妇女的母亲,也把逛超市当成了日常生活的消遣。对于市区闹市上各色各样的专卖店和豪华商场,我和母亲几乎很少光顾,因为我们舍不得花那钱去买“品位”。然而最近,我发现母亲每周都要往原来居住的镇上跑,每次回来还都带着那儿的土特产品。回来后母亲的心情也会格外好。问母亲为何去了一趟镇里心情会变得这样好?母亲笑呵呵地说,她在镇上赶集时又看到了张嫂、李姐、王大哥等熟人,现在改革开放后大家生活越来越好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再不用紧巴巴地盘算 着过日子,回去和家乡人聊聊家常里短,心情也越来越好了。
我想,愈是年长的人,就愈是怀旧。镇上是母亲出生长大的地方,母亲忘不了在那儿的苦乐酸甜,更难以割舍那份永远挥之不去的故土乡情。
从供销合作社到大超市和高档商场,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购物的地方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商品更是品种繁多,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给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