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忆
几天前的大雨,从小区后面的山上冲下来不少黄泥,在路上沉淀成厚厚的一层,路过时我随手抓起一点,在手上捏弄起来,顿时,心情跟着松软起来。
我小时候,雨后常玩的就是泥巴。经过雨水浸泡的泥吸足了水分,上手一抓就是一团,黏黏的,做什么都不容易有裂缝,且能长时间保持原样。
小孩子玩的项目很多,记忆最深的就是做手工。所谓的手工就是用泥巴做出各种式样的器物和动物。准备阶段不用使劲挖泥,而是团起一块泥,在泥地里来回地摔打,泥团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备好几团泥,找个阴凉的平坦处,就能玩上很久。
那时玩泥,纯粹是一种随意性地造,按自己看到或想象的纯手工制品,不像现在连玩橡皮泥都有模型。性格细腻的女孩子,往往喜欢做一些面食制品,常见的是压成圆泥饼,在里面包上细碎的树叶,做饺子、包子。男孩子不同,基本是做大炮、汽车之类的,泥团上揪下一块,团几下、搓几下,一个个零件先做好,再组合到一起,繁琐而快乐。
更多时候,我们是捏娃娃和小动物,不过都是些四不像的东西,却能做得趣味十足,中间还掺杂其它因地制宜的自我创造。比如做动物,尾巴不好粘合,就插个树枝、草叶代替。我曾在不管是什么泥制动物的腚上都插进狗尾巴花,毛茸茸的还真像,就是摆在一起感觉是一类的品种。
尽管常玩泥巴,但可惜我们中间没有一个在泥塑上发展下去,相比于现在玩陶泥都玩出成绩的,想想很后悔。不过更后悔的还在后面,我家有个金鱼的巧果模子,是父亲在海南岛工作时带回的木头雕成。有一次我把模子偷拿出来,做出了很多小金鱼的泥巧果,当时是满足了,但玩得稀里糊涂,竟把模子弄丢了,回家也没敢吭声。直到第二年七夕,母亲做巧果时,才发现模子不见了,以为自己忘记放在哪了,就没追查下去。多年以后,父亲看过一档鉴宝节目后说,以前那个巧果模子是黄花梨的。我心里别提多后悔了,每次的七夕,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它,同时也想起用它做出泥巧果的情景。
如今多雨的季节,孩子都窝在家中,城市里也很难找到有泥土的地方,再说没几个家长能容许孩子玩拿不卫生的泥巴。于是乎,我儿时的玩泥记忆,就只能当做故事讲给他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