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城里东大路,在老莆田人心中是条有着艺术色彩的路。1955年,东大路路口建成了一座侨联影剧院,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老县城唯一的一家影剧院。在曾经的纯情年代里,这里是很多情侣第一次牵手的地方。
那些年,侨联影剧院可热闹了,看电影的人络绎不绝,《地道战》《红色娘子军》《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许多精彩的老电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侨联影剧院红砖墙壁,门前高大的圆柱,极具异国情调,是老县城的“地标”建筑。半个多世纪来,每天,侨联影剧院门庭若市,一到新影片上映时间,售票窗前拥挤不堪,卖高价票的“黄牛”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县城的中小学校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包场看几次电影。那时我在城里某小学读书,步行到侨联影剧院只要六、七分钟左右。逢包场去侨联影剧院看电影,全班同学都兴奋不已,全校学生早早到学校集中,排着整齐队伍,按年级从低到高依次而行,一路浩浩荡荡,场面颇为壮观。当时觉得,那个高大的影剧院巍峨而神圣,里面装着无尽的快乐时光。
那时,我们最爱看的是战争片,如《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上甘岭》《小兵张嘎》等,虽然当时票价是一毛多,但对于当时普通人的收入而言,实在比较贵,所以看电影一般都是学校组织包场的。
上中学后,学校还有包场看电影,票价是两毛钱了。我记得,那部轰动一时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们也是在侨联影剧院看的,因其情节凄婉动人,整个影剧院抽噎之声不绝。我呢,也流下眼泪,虽然五音不全,但还是坚持学唱了影片主题曲,至今,我还能随口哼出这首歌的旋律呢。
后来干脆没有电影看了,我们就竖起耳朵,四处打听关于电影的消息。突然听说有个地方放露天电影,我们立即拿着小板凳大老远跋涉而去,跟大家挤在大银幕下仰着脖子看。
去侨联影剧院看电影,是我记忆中童年生活最快乐的体验。在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更没有游乐场的年代,看电影就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盛事。1979年,《洪湖赤卫队》在老县城复映,城区观众几乎倾城出动。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复苏,老县城电影院上映的影片越来越丰富,尤其是香港片、武打片和进口大片,看的人特别多,更是场场爆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县城里的舞厅、录像厅、卡拉OK等多元文化消费的出现,电影院一度经营惨淡。侨联影剧院,还有观桥影剧院、西湖电影院、南门影剧院不知道啥时候关了门。无人问津的老建筑呈现出一派破败的景象。老县城的电影院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再后来,也就是现在,电影院又凤凰涅槃一般,绚丽多彩地回到了我们身边。只是不知不觉间好电影多了、好影院多了。很多新开业的大商场都会开辟一个电影城,电影城有很多放映厅,想看啥就看啥,沙发座椅比家中沙发舒服多了,音响叫做环绕立体声,鸟叫声满场飞hellip;hellip;买一桶喷香的爆米花,整两瓶清凉的饮品,美美地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现如今,另一种情况出现了,如果有大片放映,你最好提前买票,否则很可能失望而归。我记得有一次去看《阿凡达》,入场时竟然人挤人、肩挨肩,火得令人缺乏心理准备。看起来,观念的开放、文化的繁荣、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电影市场的发展颇有一日千里的势头,有媒体用“井喷”来形容现在电影市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