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想当年,白铁皮制作的日用品以其经久耐用被老百姓所接受。几乎家家都有白铁皮制作的水桶、盆、壶、瓢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铁皮制品进入千家万户,盛行一时。那些年,老街上有几家加工白铁皮制品的店铺,其中有一家人是祖传制作白铁皮制品的,人称“鲎子森”。从他的父辈起就在老街上做铁皮制品,后来他的父亲把手艺传给他,他的老伴和两个儿子耳濡目染,也相继跟他做起这白铁皮活。自我记事起,他们一家人从早上起就开始在店里敲敲打打,用白铁皮加工水桶、簸箕、烟囱、盆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生意一直很红火。
这家铁皮制品店位于老街拐角处,门面还比较大,店铺足有十五六平方米。店里除了一张大工作台外,狭小的空间里堆满了白铁原料和白铁制品。我每天上放学都要经过店前,所以,那清脆的木槌敲打白铁皮的声音,常常吸引我驻足观看。几样简单的工具:铁皮剪刀、木榔头、铁角尺、烙铁hellip;hellip;他们一家人从早到晚忙着加工那一张张白花花耀眼的白铁皮,叮叮当当,清脆的敲击声不时回响在老街上空。
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之下,白铁皮被裁剪出一块块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扇形、梯形,再经过一锤一锤敲打、焊接、组合,于是一件件结实耐用的喷水壶、屋檐水槽、铁皮水箱等容器被制作出来。
“鲎子森”说:“对于白铁皮的活儿,父辈们虽教过,但更多的还是靠平时自己琢磨钻研。”一张张白铁皮,经过他们计算、构图、裁剪、接缝等一系列工序,就制作成一件件白铁皮的容器制品。很多单位想做一些行业里特种铁皮制品,“鲎子森”也会根据顾客的描述将其设计制作出来。他一家人在老街上一干就是30多年,忙得不亦乐乎,那时生意十分红火。
随着旧城改造,这些铁皮制作店也逐渐搬出老街,清脆的敲击声再也听不到了。有一次,我回老街办事,路过改造后繁华大街后面的偏街一个店面,忽然又看见那位熟悉的铁皮匠和他的新店铺。他已是古稀之年,略显佝偻的身子,花白的头发让我有点陌生,只有那熟悉的敲击声,仿佛又把我带回到30多年前。我立即上前与他打招呼,三十多年未见,“鲎子森”不仅认出我来,还叫出了我的外号“珠狗”。言谈中,他很怀念曾经的风光,那些年,每天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可如今,光顾这里的人已寥寥无几,偶尔有一两单生意也只不过是换锅底壶底,或为某单位做意见箱、书报箱等。
“现在人们都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用具了,白铁皮不再受宠。只有烟囱管道塑料代替不了,仍在使用白铁皮。”老匠人言语中露出些许遗憾和无奈。不过他也表示,现在的生活好了,再也不用依靠这门手艺为生计,孩子和孙子们都叫他不要再干这铁皮活了,只因丢不下这剪刀和木槌,一日不拿这些工具手就痒痒,一天听不到敲击声心就发慌。说这话时,他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坚持做着这份行当的“鲎子森”成了很多老邻居眼里的风景。不知这个白铁皮行当还能维持多久,不知这响了多年的敲击声还能否继续在我们耳边回响?当下的中国确实需要“工匠精神”,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愿意成为一名甘于贫穷与寂寞的工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