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凌
那台机器摆在家中,一摆就是二十多年。每一次搬家,母亲都会将它小心翼翼地包装起来,而后,叮嘱帮着搬家的人,一定要轻拿轻放。在她看来,那就是一家人的生计。
母亲年轻的时候,在一家小型的童装厂上班,缝纫机便是母亲赖以生存的工具。 对于它,母亲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可以用它为我们换取生活费,恨的是一天到晚在上面工作,太累时,母亲会不停地念叨。为了多挣点钱,厂里有些女工常常是将没有做完的童装拿回家做。母亲也想,可家里实在是买不起这样一个大件。为此,母亲也曾和父亲商量,借点钱买台缝纫机。可在当时,一台缝纫机至少需要百八十块钱,家里拿不出,即便是找人借,谁又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呢。一想到这些,母亲便会唉声叹气。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就想指望着它多挣点外块。
那年,父亲时常加班,整日里都见不到他的人。母亲回家后,也忙着将从厂里拿回来的衣服一件件地剪线头。有时多了,也会让我帮着剪。剪线头是个苦差事,常常是低着头要剪几个小时,几十件衣服剪完后,有时脖子都直不起来。也就在那年年底,父亲为母亲买了台缝纫机。当它被搬进家门时,四周的邻居都围了过来。大家的眼神里都充满着羡慕,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大件,用母亲的话说,可以帮着家里撑门面。
有了这台缝纫机,母亲干得更卖力了。在缝纫机机轮的转动中,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渐渐地好了起来,直至我毕业,那台曾经带给我们幸福日子的缝纫机便再也没有动过了。
母亲年纪也大了,她说:“干了一辈子,再也不想摸它了。”可是当我提出将它卖掉时,母亲却舍不得了。她让父亲帮着包好,并且给它做了一个漂亮的罩子,就摆放在家里。
女儿出世后,母亲居然又开始折腾起来。夏天她会为女儿做上几套漂亮的裙子,冬天更是早早地将温暖的衣裤做好。每当别人问女儿身上衣服是谁做的时,她总会骄傲地说:“是外婆做的,漂亮吧?”在女儿的赞叹中,母亲的缝纫机又派上了用场。只是用它做出来的衣服,多半只是当睡衣穿,更多的时候,我是去商场给女儿买衣服。
如今,那台缝纫机依旧摆放在家里,它见证了曾经所走过的日子。有快乐,有艰辛,也有着丝丝温暖的亲情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