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厝埕人
所谓舂墙,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成熟的夯土造屋技术。这种房屋现在在莆田乡下还是随处可见的。
过去舂墙盖屋时,需准备墙筛一副,舂杵棍两根,圆木横担若干支,大拍板一把,小拍板若干把,绳线一盘,鲁班尺,短木尺、三角尺和水准尺各一把,铁锤、锄头、铁铲、丁字镐各一把,以及泥刀、竹刮刀、锄头、木铲、簸箕若干。
墙筛以老硬杉木制作,外部略显粗糙,但内平整。其形状与制砖木模相似。墙筛的一端为开放的,用硬杂木制成的“墙卡”支撑,成“H”形,非开放的一端以两根用榫头做成的“墙针”固定模封,这样墙筛能灵活拆卸,可以任意改变墙筛的内空来确定构筑的土墙厚度。舂杵棍用重实而不易开裂的杂木制作而成,杵棍两端一头大一头小,中间部分削至适于手握为准,长约与人等高。墙筛内填上虚土时用小头舂,待舂得差不多了再用大头舂平。大小拍板也是用杂木做成的,都是圆把手,表面油光。毛墙舂成一版后,墙筛一脱开,就用大拍板重拍毛墙两面的墙皮,使墙面表皮硬实;小拍板则用于补墙修光墙面。
土墙以土为材料,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而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田底泥”。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以减少土墙开裂。
我们莆田舂墙的用料更为讲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糯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舂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
墙脚一般用条石干砌以防雨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在水平方向设置毛竹作为“墙骨”,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因为土墙高度大,又有相当的厚度,由于自重和上部荷载的作用,以及本身干燥过程的收缩,整个墙体在施工过程中变形是比较大的,因此施工中除了不断检测之外,我们莆田的先民还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保持土墙垂直的经验,即由于日晒和风吹的作用,土墙的两个面干燥的快慢是不一样的:向阳面即先干的一面较硬,后干的一面相对较软,在巨大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后干的一面压缩变形较大,因此他们在夯筑土墙时,有意识地使土墙微微倒向朝阳的一侧,这样,待土墙筑好之后会自动调整为垂直。
使用夯筑的房屋整体性能好,房屋使用面积大,抗震能力强,冬暖夏凉,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