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土灶
【发布日期:2011-04-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眼 镜

随着煤气灶、电饭煲、电磁灶等进驻千家万户,土灶也就黯然“下岗”了。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见到过土灶,更不用说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享受土灶带来的无穷快乐了。
小时候,农村还没有煤气灶,后来虽有煤球炉,但为了节约一般也不常用。农村有的是稻草、麦秆、树叶和豆杆之类的柴火,所以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土灶。莆田的土灶,大多用“土格”和砖砌成,都砌在靠墙的地方,好一点的灶台表面会贴上红砖。土灶形状,可用小口大肚来形容,一般有一大一小两个灶眼,大的用来蒸煮各种过年食品,小的日常煮饭用。两个灶眼之间的上方还埋有一只瓦罐,平时放一些水在里面,利用煮饭做菜的余温来加热水。左边的池放柴禾,右边的方洞放风柜。烧火的时候右手拉风柜,左手往灶里填柴火。 因为用稻草类当柴火,烟囱经常会被烟灰堵塞,所以大人们隔一段时间后,都会爬上房顶用称砣和草团疏通烟囱。
农村的女人一般都是灶台的主角。清晨,女人早早地起来把鼎拿到埕头扒鼎(烟灰),洗鼎、做饭。煮好饭后,把吊在通风屋檐下的“钩篮”里的隔夜菜拿出来热一下。然后把男人、孩子都叫起来。吃完早饭,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男人则整理好农具牵着牛去田里干活。在没有煤气灶的年代,土灶在农家是很普遍的燃具,要煮什么吃的,随手点燃一把柴火就是。
柴禾烧起来烟非常多,所以许多孩子最不乐意做的就是烧火。当我们把一大捆稻草一咕噜地全塞进灶洞里时,屋里白烟四起,折腾了半天,也不见一丁点火苗。若是碰上不够干燥的稻草,就会弄得烟薰火燎,呛得人直流眼泪。夏日里,烧火不到两分钟,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便使我们热得满头大汗,若用沾满灰烬的手往脸上一抹,则立马变成个“大花脸”。但因为土灶是做吃的地方,所以对孩子来说还是有吸引力的,没什么事时总喜欢到灶边转悠。我小时候就喜欢帮大人煮饭,不过是别有用意的,烧火时往火堆里放几个地瓜是常有的事。有时在煮干饭时故意再多烧会儿,鼎底就会结一层厚厚的锅巴。吃完饭盛出剩饭后,用饭铲把鼎底的锅巴剥离开来,那香香脆脆甜甜的锅巴实在是好吃。不过有时也会烧得过了,把好端端的一鼎饭都烧糊了,那就免不了一顿挨骂。家里的那只猫也和我一样,总喜欢冬天时躲在灶口边取暖,还尽想些吃的。因此我常被家人取笑,说我和猫简直是活宝一对。
一日三餐在土灶里做饭烧菜会用很多稻草。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为贫乏的年代里,大人在担忧谷米不够吃的同时,柴火短缺同样深深地困扰着他们。那时,生产队分配稻草,按照人头工分计算,几斤几两算得十分细致。当时,我家在生产队赚工分的只有母亲一人。因此,分的稻草十分有限,家里经常闹“柴火危机”。没办法,母亲常去二十里以外的山里挑些柴草枝叶回来以补不足。
农家的土灶上一般都供有“灶公灶嬷”,“灶公灶嬷”印在相当于一张A4纸大小的红纸上,绘一座宫殿,中间为神像,对联书“天上状元府,人间使命臣”。相传灶公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夜上天向玉皇大帝奏陈一家善恶,至除夕夜返回,奉旨赏善罚恶,或赐福或降灾。每当此时,我们莆田的风俗,都用番薯加地瓜粉加红糖做祭品“祭灶公”,以求灶公“嘴巴甜甜的,上天奏好事”。那些祭品绝对是我们最眼馋的东西,当供神的香烛刚刚燃尽,我们的小手已经迫不及待地伸了过去。这时大人看见会说:“看你们,灶公还没有走你就吃了,当心被灶公捉去。”有东西吃我们才不管呢,先吃了再说。
现在生活是好了,物质也丰富了,但感觉像失去了点什么。记忆中用土灶烧出来的饭菜有一股柴火特有的清香味,比现在用煤气灶烧出来的好吃多了。特别是那袅袅升腾的炊烟、那香脆可口的锅巴、那热闹的炒豆子场面,总是令人回味无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