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镜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端阳或重五、重午。兴化方言称“午日节”,也叫“五日节”,端午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史记》记载,楚国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有的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我们莆田在千年传承中,也注入本地的文化色彩。“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麦螺)、初四艾(艾草)、初五lsquo;扒rsquo;一日,初六嘴笏笏(空空)”,这首流行民间的歌谣,道出了莆田人过端午节的习俗。相传妈祖曾以菖蒲熬汤为百姓治病,将菖蒲贴在病者门前驱邪消灾,所以端午节期间,莆田民众依俗在自家门边插菖蒲和艾草。
端午节前五天,家庭妇女要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臭丸(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卦图,裁新衣裳。五天里,她们要在初一磨米蒸糕,初二备料包粽,初三煮麦螺等。莆俗有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初四清早,家家都要进行大扫除,各户以菖蒲、艾草插在门、窗框上。这些植物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有的还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保平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如蛋草、慕香、野艾、鬼针草、豆荚等,把这些“午时草”和大蒜、鸡蛋、鸭蛋等全部洗干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午后,装入大鼎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洁肤除病,防疫送瘟;再以“午时水”煮鸡、鸭蛋,让蛋吸入“午时草”的百味草后,人们吃了“午时蛋”,就能杀菌、消病、健身,莆谣有“吃午时蛋能抗西北(雷阵)雨”。初五中午,吃顿美味的面条后,全家老小都要洗午时水(澡)。小孩洗完澡后,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穿新衣,胸挂五色线编织成的袋子,内装臭丸、黄布虎、八卦图和一串午时蛋、鲜桃,这时的四邻小孩都会聚集在一起,相互比较和显耀所佩戴的东西,脸上充满了乐融融的节日神采。
端午节的事务,一般都由家庭妇女充当。男人则忙于组织“划龙船”, 请兄弟村举行友谊赛。“龙船”有高圆正龙头的称“老船”,象征该村已有人“出仕”了;另一种是翘起平头画龙脸的称“齐头船”。每一船的龙舟队员一般是20人左右,船前挂村旗,旗后有一人在敲鼓点指挥,两边各人齐划桨,船尾有一人撑大桨。进行龙舟赛时,村民站满沟岸边,高声叫喊:“老船头点点,齐头船划亦紧。”以助声威。赛龙舟活动结束后,把龙船和鼓抬返大祠堂或古厝里,待来年端午节时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