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打谷场(四)
【发布日期:2011-07-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凌明信

我家门前有一片空地,足有两百平方米,是晒稻谷的好场所。红彤彤的晚霞洒满大地,稻谷场一片金灿灿。母亲叫上我帮她扬场,借风力吹掉稻壳和泥土,分离出干净的谷粒。每次扬场,畚箕都派上用场。畚箕是用竹篾编成的,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我用畚箕撮稻谷,母亲高高地端起畚箕,把畚箕的敞口对着风,慢慢地将稻谷倾倒下来。这样,颗粒饱满的稻谷落在一块,而颗粒干瘪的稻谷,就是母亲经常说的“破泥仔”,这些稻壳和稻芒好像轻飘飘的柳絮,又如风中漫天飞舞的鹅绒毛。风力大的时候,稻壳和稻芒宛若飞禽走兽,恍如飞燕游龙,它们飘落在草丛中和屋顶上。日落时分,有时风势猛烈,扬场花不了多大功夫;有时风力很弱,母亲扬不了场。站在空地上干等晚风吹来的母亲绷着脸,半天一句话也不说。还有一大堆的家务事等着去做,她能不焦急吗?
后来,有个当教师的邻居盖了几间“平顶厝”,就是水泥房。虽然“平顶厝”只有两层,但在村里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村里的房子多是用黄壤舂成墙的混砖结构,最好的房子当数公社陶瓷厂,是由清一色的石条砌成的。几间“平顶厝”能在村里激起一阵阵涟漪,现在的人听了准会捧腹大笑。是呀,如今的房子哪几座不是水泥房?邻居放弃了宽畅的土埕,选择在“平顶厝”上晒稻谷。天边还有一抹夕辉,这个“空中”的晒谷场,刚好处在风口,东南风呼呼地刮着,这为扬稻谷节省了好多时间。母亲见邻居如此扬场,觉得很新鲜,也很省力,就想借用一下邻居的场地。开始她还犹豫不定,但最终还是斗胆向邻居借场晒稻谷。邻居是个老好人,母亲一开口,他就答应了。母亲心里乐滋滋的。
水稻收割的季节里,蚊虫特别多,屋内嗡嗡的声音让人心烦。父亲找来了一个小号的陶瓷缸,先把一小捆稻草填在陶瓷缸的底部,再往稻草上倒稻壳和稻芒,最后将稻草点燃起来。把陶瓷缸端到房间后,他关上门,或用蒲扇或用斗笠,在各个角落不停地呼扇着陶瓷缸。顷刻,整个房间烟霏露结,似有万顷烟波。四周全是呛人的浓烟,之前耀武扬威如入无人之境的蚊虫受不了,它们纷纷逃灾避难,从墙壁上面的那个小洞口飞出,逃之夭夭。之后,为了防止蚊虫的“回迁”,父亲就拿了一块布,将小洞口堵死。稻壳和稻芒倒是在这个时刻发挥了一回作用。早晨,起床后,我发现地面上掉落着一些死亡的蚊虫,它们肯定是在父亲堵洞口之前来不及开溜,或是躲在某个阴暗角落欲逃过一劫的。殊不知,这房间内的烟雾实在浓烈,人躺在床上都翻来覆去,终宵无寐,更何况它们?
时过境迁,家门口这片曾经是晒谷场的空地,先是成为一片活色生香的菜地,都是种些苋菜和空心菜,还有鸡冠花,很养眼。接着,为了一家子的生计,菜地被毁掉了,成为一个黑糊糊的煤场。十几年前,曾经给我们带来好日子的煤场,又让路给一条省际公路。当父亲亲手将自己搭起来的房子拆下时,当这片空地逐渐被碎石填平时,我很伤感。这里留下的种种印记,有甜美的,有苦涩的,但都是真诚的。在水稻成熟的季节里,回想起这个昔日的稻谷场,我的心中充斥着一种倦鸟知还的情感。
收割水稻时正值暑期,朋友会邀请我上他家玩。他住的房子非常不一般:整座房子一字长蛇阵似的,有一百来米长。而且,一般的老房子只有上下厅,而这座老房子是由上中下厅构成的。在十里八乡内,他家所在的集体厝,无论从长度,还是从结构或者年代来讲,都算得上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堪称一绝。这是当地的一个大宅门,也不愧是一部古建筑的教科书,而人们穿过两百年的时间隧道,依稀能领略到当年古厝的人丁兴旺。朋友的房子位于上厅房,院内的古井边,有一小块用石砖垒起来的菜地,还有几盆松树,错落有致地排放着,给古老的院子带来了一种生机。每当做饭时,古厝上空炊烟袅袅,这大概是古厝文明得以延续的一种印记。
古厝的前面是一个晒谷场,晒谷场的面积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每当水稻收割时,场上都是忙碌的人们。清风朗月下,这一大片红砖铺就的晒谷场上,到处是纳凉的人们,这边一堆妇女嘻嘻哈哈,那边一堆男人拉拉家常,还有那一堆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四处跑动的孩子们,更是给晒谷场带来了一片盎然的情趣。田野间的蛙声让晒谷场上的人,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在这夜色撩人的晒谷场上坐着、聊着,无疑是一种安逸的享受。
摊在地上的稻谷成了一条上百米长的金黄色彩带,亮丽而活泼,屋顶又是一条黝黑的带子,古老而庄重,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hellip;hellip;很多年过去了,村庄里多少老房子得以重建,而这座古厝以及晒谷场依然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住在这儿的子孙们没有成为败家子,他们正在守护一片曾经是十几代人的文明发祥地。我听说,古厝所在的这个村庄,他们的祖先是从山东迁移过来的。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村里人身高优势很明显,他们毫不保留地把山东人身材魁梧的优点遗传下来。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孔子那好学和严谨的基因。村里人的子弟读书的多当官的多是出了名的,怪不得外乡人用上“笔杆村”这个文绉绉的昵称,来形容村里人的朴实、豪爽和好学。岁月沧桑,古厝的少年们在金色的心田播种着花瓣,收获着春夜喜雨。这些农家的孩子,他们在稻谷场上嬉戏着,逮蚂蚁,捉蛐蛐,玩得不亦乐乎。收割水稻时,他们卷起裤脚,揩掉咸涩的汗渍,那嫩嫩的双手结出了坚硬的茧花。他们坐在有点昏暗的房间里埋头苦读,天井外湛蓝的天空中缓缓飘过一朵朵白云,飘到他们梦想的天宇。到了夜晚,月光情韵袅袅,摇曳生姿,而此刻,昏暗的油灯下,孩子正洋洋洒洒地勾勒着自己的梦想hellip;hellip;每当报晓鸡的鸣叫声响起时,他们又要上路了,去学校的路很远很远,得早点出发。就这样,从古厝里陆续走出了两百名大学生!村里还有一大片难得一见的良田,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也许,正是这里的稻谷和甘薯养育了古厝里的娃娃们。
在那些困难的年代里,在那个米贵于珍珠的特定年头中,田里种出的稻谷是多么的珍贵,而人们对水稻的那份感情又是何等的真诚。所有人都在期盼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因此穿蓑衣戴斗笠光着脚顶烈日,在风雨交加的田野上辛苦劳作着。几个月后,所有人都在晒谷场上说说笑笑,喜出望外,因为,有了天从人意,生产队分给每家每户的口粮比去年多得多。总能让人喜笑颜开的晒谷场呀,写满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