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忆起90年代
【发布日期:2012-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罗 朗

如果时光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最突出的情境是:人人头上留着辫子,见了面就拱手作揖或磕头;再往前数千年,人们钻燧取火,用刀在龟甲上刻画文字hellip;hellip;百年千年相去太远了,追溯超过生命长度的时代和人事,没有切身感受。十年廿年似乎又短了些,但物换人非,也有几番新。
回过头去看上世纪90年代,像看一件样式稍为落伍、颜色还有七成新的衣裳。
我在大学里最初使用的是386电脑,没有鼠标的,操作起来不便利,大块头显示器,慢,经常死机。那时网络还未兴起,没有论坛、QQ和博客,大家心里的思想感情找不着地方及时渲泄,只好用笔写在桌面上,美其名曰“课桌文学”。早期乡下电话还不多,我每次打回家去,接到的人都要用高音喇叭叫,隔着千里长空等了半天,才听见父亲那熟悉的气喘吁吁的声音。接着BB机盛行起来,很多人都别着一只在腰间,“B、B”声一响,马上像内急要上茅厕一样去找公共电话复机。在靠近2000年的时候,我有了第一部手机,是香港的姐姐送给我的,小乌龟一样的外形。我不敢多打,因为电话费很贵,而且接进打出都要掏钱hellip;hellip;
上世纪90年代最大众化的娱乐场所是镭射投影室,不分昼夜地放映香港警匪片、言情片,很多是盗版的。通俗和精彩,直接刺激感官,“无厘头”引人发笑是港产片的特点,从那时起,我们的生活不那么需要文艺和含蓄了。卡拉OK也渐渐兴起,可以让所有五音不全的人粉墨登场,对酒当歌,直抒胸臆,无论走调千里或口出狮子吼音,皆无禁忌。至于舞蹈,“的士高”取代了快三慢四等庄重典雅规范的交谊舞,其令人趋之若鹜的魅力在于“不会跳也能跳”——只要四肢健全。在舞池里,一群青年男女伴着振聋发聩的音乐声伸臂扭腰摆臀,以发泄苦闷驱赶寂寞释放压力——这是一种抚慰内心的最简捷直白的方式。
戴一副蛤蟆眼镜,自我感觉潇洒,这也是从电影里学来的,渐渐成了一种不可抑止的潮流。除了黑色的,还有粉红色的、褐色的、黄色的,大框,女孩子经常把它架在额上发际,这更时尚。每个年代,人们都注重在头发上折腾,烫发流行的时间很长,接着出现染发,最初只是染成金黄色,随后红、棕、紫乃至白色都出现于街头,看起来像鹦鹉。负离子直发是2000年之后才风靡起来的。服装方面,牛仔裤已大行其道,并大胆着手在膝盖那里挖个洞或打个补丁,裤形以宽松为主,喇叭裤渐渐退出了舞台,而韩版修身的还未面世;西装的纽扣数变成了三颗;女性T恤最后趋向无袖。这时候,一些服装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商场,着装的品牌档次成为人们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标志,与便宜的“地摊货”分化为两极。行李袋也从手提式的演变成滑轮式的,拖着走路,神气了很多。
1990年,深圳开了全国第一家麦当劳。没过几年,它和肯德基等洋快餐在各大城市里遍地开花,大受青年男女和小孩的追捧,这是一种吃的时髦。人们吃得饱吃得好了,于是就讲究情调。西餐厅、咖啡馆、茶庄等不断出现于都市,与传统的中式酒楼、大排档相比,前者侧重于追求食物色香味之外的一种人文氛围。家里不煮饭,出去下馆子,变得寻常。若在上世纪80年代,煮一碗面条,卧两只鸡蛋,上面撒一小把葱花,那就感觉很温暖和满足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