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洋货”的记忆
【发布日期:2012-08-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普 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我国的许多商品都要依赖国际进口。老百姓总是喜欢在这些漂洋过海的商品前面加上一个“洋”字,比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布、洋酒等。
儿时,我生活在农村,接触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洋火和洋油。
在今天看来,一盒火柴似乎是一件毫不起眼的东西,而那时国内供应不上,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一根小小的火柴,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每天烧火做饭,需要用火柴点火。每晚照明点灯,也需要用火柴引燃。尽管那时一分钱就能买到两盒火柴,但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常常为了节约一根火柴,而跑到邻居家去引火。
洋油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晚上照明全靠这洋油。尽管那时我们国家也能提炼煤油,但产量远远跟不上人们的需求,而且质量也不如国外的好,因此人们大多使用的还是进口的煤油。煤油照明,灯光昏黄暗淡,伴有浓浓的黑烟,还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尽管如此,很多的家庭还是很难用上洋油,为了省钱,不得不很早就上床睡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民营企业如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中国制造随之唱响大江南北。不管是石油化工、汽车通讯、电力设施,还是日用产品、家电家具,都能独立制造,达到供过于求的地步。慢慢地,老百姓发现,其实中国制造的产品并不比洋货差,也不比洋货的档次低,于是人们的目光纷纷转向了中国制造,洋货渐渐淡出了老百姓的生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各种商品的称呼发生了改变,不再称洋什么,而是直接称商品本身的名字,比如火柴、煤油、棉布、自行车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