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全
国庆前夕,我们家三代人一起到商场购物。望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老爸深有感触,中午在商场的餐厅吃饭时,向我们描述了他在几十年前亲身经历的购物情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商业结构一直是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占据主流,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为辅。最难忘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东西都按计划生产,国家对商品采用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国家采取了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了各种票,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者居民手中,即所谓的“凭票供应”。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凭票购买,而且往往是货少人多,在国有商店前看到人们排成长队购买一件商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时除了人民币之外,使用最广泛的是粮票,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及粮食制品。老爸说,他现在手头就收藏了为数不菲的当时的粮票及购物票,每每拿出看看,都会感慨万千。这些票证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见证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沧桑变化。
年近四十的我,对往事也是历历在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孩子,那时的我,总缠着父母上国营商店和供销合作社给我买零食吃。可是家里没钱,过日子处处得算计,该买的东西往往都没钱买,哪还有多余的钱给我买零食吃。记得我常常贴着商店柜台橱窗看着里面的食物发呆,流口水。有时,父母看我可怜巴巴的样子,也会给一两分钱让我买个糖球解馋。每逢这时,我真觉得跟过节似的高兴。而那时,也只有过年才凭肉票到商店买点肉。
听了老爸跟我的购物经历后,我那“80后”的儿子连连摇头,表示对我们那个年代的艰苦难以理解,说:“现在多好,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卖店、网上商城等应有尽有,只要有钱想买啥就买啥,而且方便快捷。”
我笑着对儿子说:“你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还不是因为我和你爷爷把该吃的苦都吃尽了,所以留给你的就都是甜的了。”儿子听了咂了咂舌头,又扮了个鬼脸,然后老实地呆在那里啃鸡腿,那滑稽的样子把大家乐坏了。
64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可留给咱老百姓的感受是说也说不完,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幸福。在这64年中,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商品的丰富程度,购物渠道、交易方式乃至消费理念都在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