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雄
自从我在1979年的《少年文艺》丛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蝉鸣声声》,领到了30元稿费后,我 那业余文学创作的劲头呀,用我妈的话来形容,就如“汽油溅到了火星,蓬帆吃着了大风”。事实确也如此,为了早日一圆作家梦,年轻力壮的我夜以继日,案牍劳形,一头钻进了当时还为数不多的经典文学作品与业余文学创作的学习与实践中。
这就遇到了稿纸的问题。
文学创作需要平台表达,笔和稿纸是用来表达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工具。笔没问题:一支圆珠笔,写上万把个字也不会干枯;而稿纸就麻烦了:一张标准的方格稿纸,横15格,竖20行,刚好300格。一本商店出售的稿笺簿100张,能写三万个汉字,足够我誊写了。令人遗憾的是,当时商店出售的稿笺簿,得0.25元一本!这对当时每月仅挣30元工资而又等着筹钱成家立业的我来说,实在不舍得。无奈,我只得硬着头皮向文友们伸手索要了。然而,当时镇上的那班文友们的处境大都与我一样,他们救得了我一时之急,总救不了我一世之需呀。
也是天助人愿,由于我平时喜欢写写画画,在厂里有小秀才之称,所以厂部政工组就经常把我借去工作,为他们出出简报什么的,于是就给了我有机可趁的机会。我清楚记得,当时我所在的工厂印有一批稿笺簿,尽管每面稿纸下面均有单位名称的落款,但格式很标准,与商店里出售的一模一样。所以当时我就窃喜地把贼手伸向了这批稿笺簿hellip;hellip;
但是,时间一长,稿笺簿的锐减很快就引起了厂政工组组长的怀疑。为避免担当小偷的罪名,我不得不逼着自己另外寻求办法。好在我有点小聪明,这一逼,竟逼出了一个自制稿笺纸的好办法。于是我凭借钢板与蜡纸,开始自制稿笺纸。
我先把半透明的蜡纸盖在标准的方格稿纸上做下记号,然后再把蜡纸按在钢板上,用铁笔与尺子再加上九牛二虎之力,一一耐心地在蜡纸上刻划出方格。完成后,为了使自制稿纸的卷面清晰,我还把油墨调成了黄色。当第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自制稿纸诞生时,欣喜若狂的我当场就蹦了一个高。惜乎好梦不长,大约只印了几十张稿纸,那张薄薄的蜡纸就破裂了:有哪张蜡纸能承受得起铁笔如此纵横交错的长线条的刻划呀?区区几十张稿纸,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再如法炮制,无论是时间、体力还是耐心,我都顶不住了hellip;hellip;
时代的列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们有了电脑。我认为最先得益的该是作家,因为我们从此再不需要用笔与稿纸等原始的工具来写作了。电脑一开,荧屏就是稿纸,键盘就是笔,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再不用为缺纸少墨而犯愁了。
如今,每当我打开我那台IBM笔记本电脑,面对那19寸液晶荧屏,心中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稿纸与圆珠笔,想到当年我那段缺纸少墨的苦涩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