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春节杂忆(上)
【发布日期:2014-02-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愚 言

上了年纪喜欢回忆过去的事,过了六十多回的春节更是年终岁末到来之际最值得回味的往事。
春节其实并非自古以来对谁都是喜庆的。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我就知道春节叫做“年关”,曾经很好奇地问大人为什么春节要叫做年关呢?我父亲告诉我,过去富人过的是喜庆年,穷人过年如过关,到了年底,一年到头欠下来的田租、债务等等都要还清,那些还不起的人家,大人只好出门躲债,等到天黑了,讨债的人回去过年了才敢回家。解放了,没有逼租逼债的了,但“年关”的说法仍然沿用了很长时间。至于“年关”的说法究竟什么时候不再提起,我不太清楚,总之它终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到了今天几乎不再听人们提起了。
自我懂事的时候起,家乡过年的气氛是从腊月二十左右的“扫尘”开始的。那些日子里,不管穷的富的,都把自己家的各种家具搬到井边、河边,细细地清洗,待晾干后,搬回已经上下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家里。据说扫尘也是有许多讲究的,扫屋顶灰尘的扫把必须是新的,要扎上几根芦苇叶,扎上一根红头绳,据说为了驱邪,还必须拣个好日子hellip;hellip;
到了腊月二十五六,家家都开始忙着做吃的了。莆田乡下过年最大宗的是做“红团”和磨豆腐。那时村子里的石臼和石磨前总是排满了人,一家一家地轮下去。我家里既有“臼”也有“磨”,所以那些天我家的门白天黑夜都是敞开的,常常到了下半夜还听得见舂“齑”(米粉)的“嘭嘭”声和磨豆腐的“吱扭吱扭”声。舂完“齑”,把“齑”晒干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做红团了。莆田乡下做的红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糯米齑粉做皮,包有各种馅的,甜馅主要是用地瓜干煮熟捣烂或绿豆煮熟加糖做成的,咸馅主要是糯米加上各种佐料煮熟后做成的;还有一种是用齑粉加煮熟的地瓜捣烂后经发酵做成的,我们家乡称之为“冇”团,一是取其中没馅之意,二是取其经发酵蓬松之意。而等到豆腐做好后家家户户开始炸油豆腐。到了大年三十前,许多家庭开始杀鸡宰鸭、炸肉炸鱼,那时候人们都不富裕,各家的情况不太一样,但总得多少做一些。当时乡下大多是族居的,邻里基本上是同宗同族的,这家豆浆烧熟了,香味飘出去,都闻得着,于是会有不少人聚到一块,一人一碗豆浆米粉,尝尝新鲜。谁家的红团先蒸熟了,也会请邻里先品尝品尝。浓浓的亲情往往把平日的一些纠葛积怨化解于无形。关于红团,我曾听我祖母说过,古时莆田有一个老太太,每年都做了许多红团,施舍给过往的人,后来有一个神仙想试探她的诚心,连续吃她三年红团,那老太太始终都诚心施与,神仙见其真诚,便点拨她家的一块地,说是若以此为墓地今后簪缨不绝,结果第一代便出了九个刺史,后代更是当官的甚多。所以,莆田人历来有向过往乞丐甚至行人送红团的习俗。
最让我们孩子兴奋的是贴春联。我哥哥在中学念书时,基本上是我哥哥写春联。我哥哥是临过字帖的,字写得方方正正的,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我们给他磨墨、牵联、晾联。后来我哥哥到上海念大学了,便请我的一个表哥写。我表哥字也写得漂亮。等到我念高中时偶然也自己写(因为后来我有一个在外读中专下放回来的族人字写得好,大多请他写)。当时莆田的春联都有一个白的联额,我不知其故,问我哥哥,才知道那是在明末清初时,莆田人因反抗清兵,被杀了不少人,后来因反抗清朝的“薙(剃)发令”又被杀了不少人,许多人家办丧事贴白联。时近年关,清朝政府为了庆祝新朝新岁,要求家家户户贴红春联,莆田人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又为了表示心中的不满和余哀,故意把白联留下一截,于是成为风俗。
那时,村里年前有一件大事是必做的,那就是“拥军优属”,村(大队)干部每年过年前总要带领一批年轻人或孩子,给那些有人参军的家里送春联、灯笼和年货,我在念小学和初中时也曾经参加过几次。我们敲锣打鼓放着鞭炮一家一家地送,从村头走到村尾,往往要大半天的。这让我们这些孩子觉得当兵真的是挺光荣的一件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