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敏
这些天,路上经常会看到装饰得漂漂亮亮的轿车,那是迎接新娘子的婚车。在以车代步的今天,一切都便捷起来。迎亲的队伍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新娘子呢,也可以在严寒的冬天穿着漂亮轻薄的婚纱,不用怕挨冷受冻了;稍远一点的距离也不担心赶不及了,轿车嘛,快得很。
还记得我小的时候,接新娘子的工具是自行车。那时,自行车还不是非常普及,有自行车的人家也不多。要结婚的人家,往往得去借那种前面有横杆的自行车,然后在车头扎块红布之类的,这就算新娘子的座驾了。早上吃过早饭后,迎亲队伍就出发往新娘子家。一般也就8点左右,当然,具体时间视路程远近而定。负责接新娘子的,俗称轿夫的牵着准备好的自行车,其他的帮忙搬嫁妆,有的挑箩筐,有的拿棍子等等,徒步前进。然后在新娘子家吃过午饭以后,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就把准备好的嫁妆搬到院子里去。一般衣柜梳妆台是少不了的,有的也有八仙桌,再富有的人家还有黑白电视机等等,反正都是有点重量的。这时夫家请去搬嫁妆的人就开始动手,抬的抬,挑的挑,浩浩荡荡地原路返回了。往往是把嫁妆搬回去后,还要组合半天,等衣柜装好了,再把衣服之类的摆进去hellip;hellip;
按我们家乡的风俗,新娘子上轿之前,要先打盆水洗澡洗脚,然后把这盆水往轿夫身上泼,名曰“泼轿夫”。当然是做做样子,溅到一点就行。接着就是新娘子上轿了,这时的新娘子,要用围巾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再盖上一条厚厚的毛毯。现在想来,这一是为了不让人看到,二恐怕就是为了御寒了。大冬天的,一路上轿夫只能牵着自行车慢慢前进,新娘子坐在后座,由两个专门陪伴的女子扶着。而这类女子,也不是谁都可以的,必须选生过男孩,比较利索的。那时的乡村,基本上还是土路,所以一路上,新娘子不仅要忍受风吹,还得抓紧车把,谨防车子颠簸一不小心掉下车来的危险。而轿夫呢,不够身强力壮,那是绝对担当不了这个重任的。当这轿夫,绝对是体力活。
那时每到年底以及正月这段时间,经常会看到浩浩荡荡迎亲的队伍。抬的抬,挑的挑,一般都得十几个人,热闹得很。因为自行车走得慢,所以娘家的乡亲、亲朋好友也能匀速跟随,往往送出好一段路程。而夫家这边呢,接轿的亲朋好友也按预定的时间等在约定好的路口,准备迎接新娘子。一般为了热闹,送轿的人要送到看到接轿的人为止。当看到接轿的人来了,送轿的这方就可以停下来,然后接过新娘子的娘家人分的喜糖,就各自回家了。而这边,接轿的人欢欢喜喜把新娘子接回去,到了新郎家,同样可以接到分发的喜糖。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就傻傻地跟随送轿的队伍,步行了至少半个小时去送轿,等回到家已经是一个多小时后了,害得家人一顿好找。
历史的脚步翻过了一页,当自行车的年代过去以后,以八抬大轿接新娘子的方式流行了起来。这时候嫁妆的方式也悄悄发生着变化。一般大件的衣柜,木沙发之类都由夫家买好,陪嫁的冰箱、洗衣机之类也不再是徒步辛苦地抬了,开始以车运了。然后渐渐地,轿车代替了最原始的一切。现在在路上,能看到的也就那么几辆装饰了花以及“囍”之类的车,告诉人们一场婚礼正在进行,而昔日那些浩浩荡荡地行进在路上的迎亲队伍再也寻不见了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