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现在的地球,可以多加一个字,叫“地球村”,人在家里或在哪里都行,千万里也只须看成咫尺,只要拨个号码,拨到哪就通到哪,实在是便捷得很。毕竟,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和网络的时代。
试看如今,还有几个人身上没有手机?大人有,小孩有,和尚、尼姑也有,连一些以乞讨为生的人,也会在城市某个角落偷偷摸出手机在打。加上电脑的普及,上网已是家常事,互通音讯、交流思想、维系感情以及网上采购、征婚、举报、游戏等等,可说是,随时随地人在网上,有多少人能幸而“漏网” 呢?
这个时代,真是波涛汹涌、追求高速的时代。各行各业中的人,有谁若是想慢吞吞或停下脚步,瞬间就会被拉在后面,久而久之,再不奋起直追,就会变成一个落伍的人。总之,不在乎时间流失,不关心信息变化,到头来,连那些早已劈劈啪啪炸响的网络词语,也会看得云里雾里、目瞪口呆。而对生活在社会里的一些人来说,若是对这时势不在意、不留心、不过问,突然面对或听到这些词语,怕也会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也许,不再抢眼的一些流行语,诸如什么“北漂”、“空巢”、“留守”、“剩男剩女”、“闪婚”、“嫁人就嫁灰太狼”等等,可能已耳闻目睹,大致了解;但现在若问什么叫“土豪”,什么叫“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什么叫“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恐怕就不是所有人都懂了吧?这也难怪,怪只怪网络用语变化、替换的实在太快了,若不看报纸电视不上网,也不在“微博圈” ,或现在还慢三拍地在研究什么叫“屌丝”,什么叫“神马浮云”,还有什么叫“山寨”,那也淡定的太淡了些吧。
须知,现在的话语世界,网络流行语虽不能说是多如牛毛,但也是俯拾即是,你不理是你的事,人家已渗透到许多领域,并且还冲击了许多日常口语。我在过去一篇文章就说过此事,说生活在这个社会,许多口语也会被流行语干扰或改变,如过去孩子都把母亲叫“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却改叫“妈咪”了,甚至把妈妈叫“马马”。哥哥呢?叫“郭郭”。妹妹呢?叫“美美”。
可笑吗?也许。但这只是把普通话说得不普通的一种,是早先一些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上的不标准的用语对孩子们潜移默化的结果,孩子大了,也许就会改口。但纵观一下这些年来的网络词语,其个中原由,却都不是那么简单,也不是用赶时髦几个字就能概括的。比如“打酱油”,源于一家电视台的某次采访,被问及对艳照的看法时,受访人回答: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之后,“打酱油”立即代替了“路过”一词。还有的是交际方面出现的一些机智应答,如“大哥你别名lsquo;秋高rsquo;了,我已经被你lsquo;气爽rsquo; 了”等等。因此可见,一些网络词语的产生是事出有因,且有流行的气候和条件的。它虽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有的也只是令人发噱而已,但这些词语确也不是赶时髦抢时鲜的玩意,而是对我们社会生活某一现象和某一事件的深刻反思和反映。这些词语,对我们习以为常又双耳可闻的那些大话、套话、空话、谎话是一种有力的反叛,更是对那些人云亦云的又振振有词的老八股的一种无情的嘲讽。
总之,网络词语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据说它有二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情况是否如此可以调查可以争论,不过在我看来,有些网络词语之所以能流行,至少说明它具有一定的天然亲和力,你可用,我也可用,用的好还真能“给力”,但若滥用而失去分寸时,也就可能变成“坑爹”了。
元芳,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