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松柏
“我家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流行的一句京剧唱词,五十开外的人不会忘记。在那特殊年代里,学唱样板戏是人们的一项政治任务,无论男女老少都必须学唱,有孙子教奶奶唱戏的,也有父亲为女儿拉二胡伴奏的,要是能哼上两段像模像样的样板戏,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大家羡慕的眼光。
普及样板戏首先在大城市唱响。当年在西安交大回家度假的哥哥,带回一本精致的样板戏唱本,对我来说如获至宝,因为学校正在普及样板戏,要求每位同学至少学唱两三首。我正愁着没人教,哥就雪中送炭来,让我暗自高兴了许多天。哥在家的那些日子,心血来潮时都会来几段样板戏清唱,我就在一旁悄悄跟着学,连日下来居然也会哼上几句。
“学唱样板戏,永做革命人!”这句时髦的口号,确实激发过学生大唱样板戏的革命热情。那年学校即将举行的样板戏比赛,急坏我的班主任,因为全校才两三个音乐教师,如何应付得了几十个班级的教唱?有一天班主任在班上大声问道:“谁会唱样板戏的给我站起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忽地举起手来:“老师,我会!”霎时间,全班同学齐刷刷朝我投来惊讶的目光。老师说:“很好,那你给大家来段《红灯记》!”我悄悄咽了口水,便随口唱起“我家表叔数不清”,唱得很不自在,却引得全班一阵掌声。接着我哼一句,同学们就跟着唱一句,几天下来,大家居然把京剧唱得有板有眼。接下的全校样板戏比赛,我班取得较好成绩。
那年代不仅学唱样板戏,各单位还争先移植样板戏,所谓移植就是把样板戏改编为地方戏剧,但有一点是绝对改不得,那就是唱词、台词、道具和布景必须原封不动照搬下来,否则,就会犯政治错误。当年的莆仙戏剧团就尝试移植了《红灯记》,饰演李铁梅的是一位莆仙戏名旦,该剧团移植成功后,积极下乡巡回演出,来黄石公社公演时,观众爆满剧场,其实不少群众前往观看,只为一睹女主角芳姿。
眼看专业剧团成功移植样板戏,不少单位不甘落后,纷纷跟风移植。邻村的大队就曾经编排过《白毛女》,演员来自大队民兵营,当地社员称之为“民兵戏”。还记得装扮杨白劳的演员没唱上几句,用棉花贴着的胡须就脱落下来,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在天天排练中,有对青年男女甚至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最后喜结连理。农民演技虽然差点,但在那文化生活枯燥的年代里,能看上一场自娱自乐的农民演出,大家都很知足。
连农民都在演样板戏,学生们也坐不住了。那年元旦,黄石一中举办文艺晚会,我所在的初二(4)班决定排练《沙家浜》选段参加汇演。唱腔不错的高帅男生被老师选中扮演新四军排长,而同学们公认的班花当仁不让饰演起阿庆嫂,多才多艺的柯同学凭着一把二胡,就把音乐伴奏给解决了。同学们排练的热情很高,服装道具都是自己想法搞到,阿庆嫂的服装在农村很好找,而新四军军服确实让大家费尽心机,最后由老师出面向公社宣传队借来。这些才十五出头的初中生第一回上舞台,没有演出经验,却演得非常认真。那天晚会操场上人山人海,把露天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hellip;hellip;
不管后人对样板戏如何评价,但其剧本中的经典台词,确实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杨子荣那句“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的豪言壮语,曾经激励过无数的人们奋勇前进,其戏曲里的优美唱词也迷倒过不少京剧爱好者。而《红色娘子军》里的军民鱼水情选段,年年都会出现在拥军晚会上,一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由此成为经典红歌。
昔日演过样板戏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白发两鬓,唯一忘不了的是曾经拥有过的激情演唱。每次老同学聚会,饰演阿庆嫂的班花何英都要给大家唱上一曲。在音乐界小有名气的柯同学也会拉上一段《打虎上山》为聚会助兴。前些时候打开央视戏曲频道,我还看到正在播出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穿林海,跨雪原”杨子荣高昂的唱腔再次激起我的兴奋,抑扬顿挫的音律久久萦绕在我深深追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