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胜
“夜幕降临,我们小心翼翼地端出煤油灯,划根火柴将煤油灯点燃,照亮漆黑的夜晚,但是,这微弱昏黄的火光,在那漆黑的夜里显得无比冷清与凄凉。”这是一位叫陈娜娜的学生的作文,我在亮若白昼的日光灯下读后,心中感慨之余却无忧伤。因为此时,油然而生的怀想之索,正从记忆深处将我在煤油灯下度过的日子,一点一点打捞上来,化作俗世里的一个个幸福背影,让我唏嘘,又给我温暖。
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我如此的感受可能并不陌生。那时候的煤油灯,是夜幕降临后人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光源。我至今还记得初中快毕业时,在乡村学校上晚自习的情形。当时我四叔是我们的老师,在学校有自己的宿舍,于是晚自习后我不愿意回家了,就与四叔“打通铺”住在一块儿。
因为没有电,每到傍晚,同学们就相继端出在四叔宿舍存放的煤油灯,去教室里上晚自习。那在寂静夜空噗噗跳动的火苗,忽忽闪动的灯光,照耀着同学们在书海里尽情遨游。从钢笔的写字音,到课本的翻阅声,书香、汗味儿和煤油香一起,将我们青春的梦想熏染得幸福、多彩。
然而,某日一位女同学的调侃却让我“气愤”了许久。她说:“你和李老师(四叔)住在一起,每天从大家的灯油瓶里各倒出一点点,那你就不用买煤油了。”言外之意,生性善良的我,就是一个“偷油点灯的贼”。尽管时下脑海里仍不时浮现童谣中那只“上灯台,偷油吃”的小老鼠的身影,且心底里早已为当年同学的率真所释怀,可那时我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毅然地与那女同学大吵了一架。
有人说幸福是来自他人的,现在想想,当年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即使那点灯的“一墨水瓶”煤油,也是贫苦人家一笔不小的开支。被同学误解当然生气,可再一想那女同学家里的窘况,我反倒觉得时间真是位慈善老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已将我心里的郁闷轻松化解掉了。
煤油灯下的幸福,不仅属于读书、写作业的学生,也属于在微弱昏黄灯光下织布、纳鞋底、缝补衣服的老人。以致数年后,我沿着求学的道路,终在城市觅得一席生存之地,我年逾花甲的母亲,还在偶尔停电、点起蜡烛的氛围里,欣然念叨煤油灯的种种好处hellip;hellip;
煤油灯是苦难时代的产物。苦难可以励志,但其带来的幸福“味道几何”,只有设身处地经历过的人才能品享得到。这位叫陈娜娜的学生,今后如何幸福地走过漫漫人生,正如她在作文里后来写道:“爸妈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有骨气,要有理想,遇到什么困难,要有勇气面对,多读书才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