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彬
购物,到供销社去!这是从小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记,这是永难忘怀的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供销社是我们购物的唯一去处。当时,我们的日常用品,如火柴、煤油、糖、布、大米等等,都是凭证购物。凭证购物,基本上能满足大家的基本需求,不会因为哄抢,或人为因素造成某些人购不到物。可以说,凭证购物是当时公平公正解决民生问题的英明决策,受到了大家的推崇与好评。
当时,在农村,大家几乎是仅靠几亩农田过日子,大有自给自足的意味。衣——布由自家纺织、纺制。那个年代,几乎家家备有纺线机、织布机,一般在天气比较干燥的季节进行纺线织布;食——粮食由集体生产队统一耕种、收成、发放,粮站也供应一些;住——在农村,住的是土瓦房、茅草房,也是自己建造。只要谁家建房,邻里都会积极主动前来帮忙,至多仅供吃的,不取分文报酬;行——几乎都是步行,有马车的,还算好的,马车一般是搞运输的。在农村,大家挣钱的渠道很少,没有什么收入,大家的消费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当时,一般一个村只有一家供销社,一两个人经营就能满足大家的购物需求。由于物资是统一供应,所以大家都很放心,绝无掺杂掺假的现象发生。供销社诚信经营,也不会出现短斤少两的现象。因此,要买什么,不需要票证的,直接给钱就是;需票证的,另给票证就是。小时候,我虽然很不懂事,甚至连钱的面额都认识不清,但却经常帮大人购物。大人也很放心,把钱和票证放进一个袋子里,让我捎带去。营业员看了就知道要购买什么了,只需将找回的钱连同东西一起放回袋子里hellip;hellip;在我的记忆里,从未出现过买卖之间的纠纷。供销社,在大家眼里,是值得信赖的,是一处放心购物的好去处。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搞活经济,出现了个体经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们不再守着几分田地过日子。开发建设,引进外资,引进新技术,工厂遍地开。农民们纷纷外出打工,挣得盆满钵溢的。腰包鼓了,物质需求有了普遍的提高。国家物资也极大地丰富了,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市场经济取而代之。票证供应的时代也就自然消亡了。小商店随之在村头角落冒了出来,极大方便了群众的购物需求,再加上灵活经营,物美价廉,受到群众的欢迎。这时候,供销社的经营品种并无优势可言,经营促销手段也不如小商店灵活,更不如一些超市。因此,供销社的销售每况愈下。如今,供销社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在一些年轻人眼里。在我们这里,还留存一些供销社的楼房,还销售一些农肥,其他的物品几乎不卖了。一些供销社的店铺承包到户,和小商铺一样经营,在大家心目中似乎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因此,就目前而言,供销社的品牌经营式微,并没有打响,混没于通常的商店之中,了无声息。
其实,供销社,一个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在国人眼里依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供销社,如果顺势而为,以立足质量,诚信经营为本,完全可以再次打响这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