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现在看电影,一般是去城区商贸购物中心里装修华丽的电影城,宽银幕、高清晰画面,还有震撼的立体声效果,让人身临其境。而我要说的是小时候去看的露天电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较为枯燥,人们对看露天电影情有独钟。我记得村里有个近四十岁的年轻人,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样子,脸色较黑,村里人都叫他“黑清”。早些时候他在城里修钟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他拿出赚来的钱,购买了一台16毫米的放映机。每天早上,黑清都是骑着自行车,车后架子两边驮着沉重的铁质胶片箱。他往县城方向去。一大群孩子一窝蜂似的追着跑,边跑边问:“你是换片子去吗?”“是啊,我今天换新片去。”黑清的耐性好,不管是大人问,还是孩子问,他都会认认真真地回答。“这回你能不能换个武打片?”“看看吧,电影公司上边来什么片子就换什么片子。”
中午时分,放学后孩子们就在村头嬉闹着。当远处黑清吃力骑着自行车的身影一出现,孩子们马上欢呼雀跃,纷纷迎上去嚷:“今天有新片吗?”“是什么片,有没有武打的?” “有,晚上要放《少林小子》!”孩子们兴奋地往街上跑,一路大声喊:“晚上演电影啦!演电影啦!今天演《少林小子》啦!”
天色渐黑,家家户户都赶紧把家务做完,鸡鸭赶进窝,门窗关好锁好。村头巷尾催促声说笑声不绝于耳,人们扛个板凳,扶老携幼,说说笑笑地朝村里的露天电影场走去。
洁白的银幕竖起来了,喇叭中传出了雄壮的乐曲。不一会工夫就涌来黑压压的一大片人群。本村男女老少,基本都来了。邻近村的赶来的也不少。生面孔熟面孔混在一处,齐刷刷朝银幕望去。有时,我去得早,坐在银幕跟前,电影看了半天,冷不丁一回头,妈呀,人怎么这么多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挤着人,头挨着头,简直是人山人海。
早些时候,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由县电影公司安排,一个村一个村轮着放映,今夜在这个村,明日下个村放映。后来,露天电影一般是单位和个人出钱,雇用村放映队去放映电影。只要村民家中有上学、参军、结婚、乔迁、祝寿等喜事,一般都会请放映队去放映电影。每天日落时分,黑清总是往自己改装的三轮车里装上放映设备,骑到事先联系好的露天放映场。黑清放映的电影“适销对路”,很受男女老少的欢迎,“电影清”的大名在十里八乡传开了,“放电影找黑清”成了当时农村家喻户晓的广告语。
露天电影一直是农村老百姓奢侈的文化娱乐项目,人们一听说晚上演电影,就会奔走相告。记忆中看电影的过程是那样让人兴奋,那样让人留恋。那年代看电影是人们唯一感到非常奢侈、快乐的事情,如果有一些日子没有电影看,人们遇见黑清时,就会问他:“什么时候有电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