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婚姻,乃至命运,那便是童养媳(婿)。坊间流传一句父母对孩子说的话:“生得了伊的身,生不了伊的命。”的确如此,父母给予了子女生命,却无法决定子女的命运,或者说,想给予子女更好的命运,却无法实现。
童养媳(婿),就是从小就被抱到别人家中养大的孩子。不用说人们崇信“多子多福”的观念,就是通常人家想要一个男孩子的,往往生了数个孩子都是女孩子,有的人家生了两三个男孩子了,还没有一个女孩子,按照乡俗,女儿嫁出去以后每年都要担盘、肉面回家给父母祝寿。所以,有了男孩之后想要女孩、有了女孩之后想要男孩都是人之常情。甚有婚后没有子嗣的,那是肯定要抱养一两个小孩子来继承香火、养老送终等。有的人家孩子出生后,去算命,说此孩子要送到别人家里养才能养好、养大,于是他们的父母也会忍痛割爱hellip;hellip;因种种原因,童养媳、童养婿在当时比比皆是。
记得小时候,我的身边就有伙伴的身份便是童养媳(婿),从小抱回家,喝与自家孩子一样的奶水,待到长大就让童养媳(婿)与自个儿的孩子结婚成立一个家庭。村里人大多是去福州长乐、闽侯等地方抱孩子回家来养,也没给取个正儿八经的名字,于是,大家顺口就喊“长乐边、长乐边。”久而久之,这便是童养媳的名字了。
“长乐边”,这个名字或多或少影射出她是抱养的孩子,夹带着世俗的目光。“长乐边”的养父母家十分贫穷,因为连着生了两个儿子,因此抱养了“长乐边”。渐渐长大,“长乐边”倒也出落得十分清秀,人十分乖巧,而且手脚麻利,刚上小学那会儿,就能帮着干很多家务活,煮饭、搓衣服等。邻居们看在眼里,一个劲地赞扬她。初中毕业时,没有考上好的高中,“长乐边”也就不打算继续读书了,她跟着村里年龄相仿的姑娘,学了操作缝纫机的手艺,然后一起到鞋厂打工。在鞋厂,“长乐边”的手艺十分精湛,不仅老板看了她做的鞋子十分称心,而且她还经常加班加点,每个月的业绩都很好,因此每个月的工资能领到几千元呢。每次领回来的工资,“长乐边”除了放两三百元给自己当零花钱外,其余都上交给养父。靠着自己的勤劳,“长乐边”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而“长乐边”的大哥,初中毕业后就去外地打工。虽然大哥比较老实、憨厚,但是在外地打工的时候,遇到自己喜欢的对象,他们自由恋爱了几个月之后,大哥就把女朋友带回家见父母,并结了婚。而“长乐边”的二哥,初中都没读完,辍学在家,整天伸手向父母、“长乐边”要钱去打游戏机,当小混混。大伙儿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务正业,好吃懒做,真让人难以想象他和他的哥哥竟然是同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全家人为此十分苦恼。
一晃眼,“长乐边”初中毕业都已经六、七年了,正值豆蔻年华的“长乐边”长得更加标致了,十分招人喜欢。同在一个鞋厂上班的年轻小伙子中,有不少倾慕“长乐边”的,甚至有追求者,给她写情书。媒婆也是一个接着一个,踏破门槛,上门提亲。“长乐边”情窦初开,芳心暗许,也曾期盼着自己的养父母能首肯,答应某个媒婆hellip;hellip;奈何养父母默不作声,“长乐边”不敢自作主张,只想着:自己年纪还小,再挣点钱孝顺一下养父母,再说自己的婚事吧。
这边,“长乐边”成了说媒的香饽饽,而她的二哥,却无人问津,一提起他的作风,大家都噤若寒蝉、退避三舍。最烦心的人,当然是“长乐边”的养父母了。他们的小儿子年纪也大了,也该成家了,可是对象在哪里?从何谈起“立业”!于是,“长乐边”的养父母与族里的长辈们商讨此事。
族长们的意见是,父母终究是要给孩子成个家的,好让他的心安定下来,或者说找个媳妇来管束他,总比他一个人胡闹好。可讨媳妇的聘金就要好几万元,他自个儿又不争气,但是这眼前,“长乐边”是再好不过的人选了,养父母把她拉扯大,怎么说也有点养育的恩情吧。何况,“长乐边”为人十分乖巧、勤劳,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趁着两个年轻人没有与他人谈婚论嫁,赶紧把他们两个撮合一下,怎么说,也算是成了一个家了。
“长乐边”的养父母频频点头称是。于是,回家跟小儿子和“长乐边”说了这件事之后,就开始筹备婚礼了。
结婚那天,七大姑八大姨过来道贺的时候都满脸堆笑,不停地安慰“长乐边”:“以后婆婆还是自己的妈妈,肯定会善待你的,你也不用嫁去别人家受委屈,应该值得高兴。”
就这样,一场简单的婚礼,就把两个年轻人的命运紧紧拴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