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炉灶的变迁
【发布日期:2015-04-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最近,在翻箱倒柜时,不经意间翻到一小袋东西,解开一看,是灶底土。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当兵时,母亲要我带去部队的“特殊礼物”,说:“这样你就能在外地服水土。”至今回想起来,别有一番趣味。其实炉灶的变迁还是挺大的。

好像是在关于马克思和燕妮的一本书里,我读到这样一句话:炉灶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小时候,在农村,一般最早使用的是柴火灶。说来也怪,柴火灶做出来的饭菜特别可口芳香,如焖豆腐、卤面等,难怪城港大道新度镇沿途的小饭店都直接打出了“柴火灶饭店”,说不准,将来也是莆田的一个特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生活,家家户户都在厨房里搭建一个灶台,而农村的灶台是用土格垒起来的,一个灶台一般三个锅,靠墙壁内侧的为大锅,外侧的为中锅,大锅正后侧为小锅。三个锅的灶膛都是相通的,一般小锅都是放水,通过前两个锅中的任意一灶烧火产生的热量来温热锅里的水,这样就能充分地把热能利用起来。特别是在冬天,用小锅温热的热水洗脸洗脚,十分惬意。我真佩服劳动者的聪慧。小锅一侧通过用土垒起来的墙壁留有一个长长的烟囱直通屋顶,并裸露在外,便于排气。上端还用挖好孔的陶瓷罐倒扣罩住,防止雨淋受损。城市里的灶台就比较讲究了,从原来的蜂窝煤炉到后来用大理石砌成,再到现在的金钢石结构,有欧式、中式,样式繁多,档次不断提升。

在农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时候农忙季节,大人到田间地里干农活,小孩还得学会做饭。逢年过节,由于干不了其它的活,只有轮烧火的份。冬天还行,通过烧火,还可以暖暖身子,但夏天就不行了,往往烧一次饭、炒一道菜,都要汗流浃背。条件好的家庭,为了使火更旺,还安装了风箱,通过来回拉动,不断打气助火烧得更旺,有时为了防止灶台里柴火堆得太挤太密少氧气而火烧不旺,家家户户灶台边还都配了把“火钳”,用于调整柴火,以便火烧得旺。那时家家户户的小孩,除了上学,课余时间还要出去捡柴火,如枯死的树枝、落地的树叶。尤其是夏天,因为天气炎热,桉树这个时候就会像蛇一样脱一层皮,小孩们最喜欢捡这样的树皮,因为桉树皮晒干后火烧得最旺,那气味又可以熏蚊子,真是一举两得。

从军到部队在机关工作后,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宿舍),我便买了一个煤油炉,用的是柴油烧饭,有时闲来可以自己买菜做饭,特别是家属来部队可以自己动手,改善伙食。调回莆田后,家里烧的是蜂窝煤,早期是凭票买煤,后来逐渐放开。而用于起火的木炭则是到乡下的集市上去买,就这样,我家的炉灶就有了少有的“红火”。

当年,烧蜂窝煤是莆田城区的特色。对我们这些从乡下来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后来发觉,烧蜂窝煤好是好,就是买蜂窝煤太难。买蜂窝煤,得早早地去排队领号,领了号,借辆三轮车,再去排队。可等到煤店的师傅一来上班,原先排好的队一下子就乱了。总有霸道的人,管你有号无号,蛮横插队!于是,吵架、干仗,得乱上一阵。好不容易到了搬煤上车,突然而至的大雨,似乎要把蜂窝煤打成真正的“蜂窝”!曾经为排队而怒目挥拳的人,此时却伸出援助之手,在大雨中演绎着悲壮如炉灶般的温暖hellip;hellip;而和炉灶相联系的,是凭票供应的柴米油盐,以及粉丝、面粉,甚至火柴之类,没有多余的,得省吃俭用。白菜、小瓜、萝卜、葱蒜、韭菜等等,这些炉灶上常用的蔬菜,市场上都有。星期天为了买点“好肉”,得很早就到肉店前排队,轮到自己的时候,向割肉的胖大嫂赔笑脸的样子,现在想来一定很滑稽。

后来,整个莆田市居民的炉灶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飞跃:液化气代替了蜂窝煤!而对我家来说,第一次打着“液化气灶”蓝绿火苗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液化气灶的方便以及和烧蜂窝煤相比的干净,就不用说了。除了惊喜,我有过一次用液化气灶的“惊险”。可能忙着去上班,居然忘记了灶上还烧着一壶水。进单位大门时,见门卫提着热水瓶去打开水,才猛然想了起来,骑上单车,折头就跑。一边狂蹬单车,一边朝自家的方向张望,看有没有起火冒烟,有没有救火车呼啸而过hellip;hellip;冲到家,只见厨房里雾气腾腾,茶壶咝咝炸响,关掉开关的那一刹那,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喘气。即便是过了近三十年的今天,那茶壶在液化气灶上咝咝炸响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惊叫hellip;hellip;

如今,家家户户又换成了电磁炉、电饭煲,都是采用电脑芯片设定,只要插上电源,按下所需标签名称,饭菜就自然煮熟了。这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市民们也会算经济账,听说用燃气烧饭做菜省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因为LNG总厂就设在莆田秀屿,新建的小区都铺设了燃气管道,于是,家家户户又都开始流行燃气烧饭做菜,一些家庭的沐浴设备也都安装了燃气。实现了家庭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存共荣。

现在,城市里的家家户户变烧煤气为天然气的炉灶上,多弄几个菜,美美地喝上一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