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丰收景象(上)
【发布日期:2015-05-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郁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篇,不仅教育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还令我怀想起“日当午”时分农民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收割水稻的干劲和喜悦之情。
亚热带气候为广袤而肥沃的南洋平原带来温暖和滋润,所谓“天时地利”,造就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原上的农民可以种植一年两季的水稻,幸免于过那种忍饥挨饿的苦日子。每当春回大地,气温渐渐回升,春耕生产便开始了,早稻生产陆续进入播种育秧阶段。破土而出的秧苗绿油油的,经过一番“布田”、浇水、施肥、除虫害,农民们精心呵护着水稻,等待收成。
早稻的收成,正是“日当午”!艳阳高照,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汗流浃背,夏季的凉衬衫都被汗水湿透。等到收割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孩子们经过期末考试,学堂就宣布暑假正式开始。放假后,我们常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收割水稻。
有时,天气预报说某个台风就要来了,台风不仅会把“站立”着的稻穗都刮得东倒西歪,不利于收割,还会把稻穗上的谷粒吹脱落,导致收成减产。所以,趁着台风到来之前,农民需要抢收粮食。于是东邻西舍就开始“呼朋引伴”,带上镰刀等农具,开始收割水稻。
到田里了,看到长得半截人高的稻谷,沉甸甸的稻谷低垂着,在习习凉风中摇曳,令人神清气爽。首先,我们要割稻穗,趁着晨曦微凉的天气,父母会早点到田地里收割,半俯下身子,一手抓着稻穗,另一只手握着镰刀,双手配合着,一镰刀割下一茬,一镰刀割下一茬hellip;hellip;割下来的稻穗被整齐地摆放在田垄边上。待到烈日当空照,父母弯弓着的身子也累得直不起来了,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落。以前用双手、镰刀收割的时候,劳动效率比较低,父母常常需要把午饭都带到田里去,中午在田垄上简单吃个饭,就继续割稻穗。等我们稍微长大,我们也会在家里做好午饭,然后把饭菜拎到田野去。因为体力消耗较多,肚子也比较容易饿,这时候父母才肯花些钱买点心。那个时候,村里有一个人,他蒸的馒头特别好吃。趁着农忙,他会蒸上好多馒头,然后挑着担子到田间地头去叫卖,生意特别好。孩子们垂涎三尺,吃到馒头,开心得不得了。那个时候的馒头,蒸得个头大大的,一个馒头才3毛钱。
家里一亩三分地,等到第二天的日斜西边,稻穗才都割好。父母顾不上休息,要赶在日落天黑之前把稻穗收集起来,捆成一扎扎。我们则屁颠屁颠地在田里捡拾遗漏的稻穗,经常收获颇丰呢。最后,父母用“冲担”把稻捆挑到岸边,等租来一只沟船,稻捆装上船,把收成运载回家。
“冲担”,和扁担是一个家族的,把一根结实的木棒的两头削得尖尖的,再包上铁皮,只要用力一插,便可以利索地插进稻捆的中央,再用另一尖头插进另一稻捆,便可以挑稻捆了。
运载到家的稻捆,只能暂时搁置一边,父母先把稻捆卸载,找个宽大的埕地,把稻捆围成一个“U”形,再往上堆垛。
第二天天一亮,父母就要开始给稻谷脱粒。母亲先在“U”形中间铺一张很大的用塑料袋缝制的被子,俗称“皮埕”。然后搬来稻谷脱粒机,放在“U”形口处。小时候,我有看见过“打谷式”脱粒,后来出现脚踏式稻谷脱粒机,父母不仅双手捧着稻穗脱粒,而且一只脚要不停地踩踏,才能制造动力,促进机器运转。后来才有通电式稻谷脱粒机,接通电源,机器就可以自个运转,省去一大半人力。因为用机器脱粒时,机器是不断高速地转圆圈,稻穗被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一束束的稻穗就成为一粒粒的稻谷了。与稻穗分离出来的谷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被甩出比较远的距离,因此“U”形稻垛的作用此刻就显现出来,阻挡谷粒四处飞窜。等到脱粒得差不多了,谷粒可以堆成一座座小山峰。
刚收割回来的稻谷仍然是有很重的湿气,而且成堆的稻谷容易发热,进而再发芽出来,谷粒就变质了。因此,接下来就必须赶紧把稻谷晒干。农民们翘首期盼,“天灵灵地灵灵”,来个好天气,艳阳高照。找寻一片用石头、机钻铺得比较平坦的埕地,用“猪八戒”的齿耙把成堆的稻谷松散开来,铺成一层薄薄的。若是遇上好天气,家家户户都是要抢地盘晒粮的。于是,放眼望去,这儿一块晒粮的,那儿一块晒粮的,一片片金黄,像极了大地身上的一块块黄色“补丁”。放假在家的孩子们,就经常被摊派去晒粮。隔个二十分钟,就要翻一翻稻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