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拜师学艺往事
【发布日期:2015-05-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松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学个养家糊口的手艺,我在乡下拜师学裁缝,做了一年的学徒。虽然时间过去四十多载,但回想当年学艺往事至今历历在目,令我难以忘怀。
记得学艺第一天,师傅安排我练习踩踏缝纫机。莆田话把缝纫机称为针车,踩缝纫机也就相应叫做踏针车。刚开始踩车时,轮盘老是前后乱打转。师傅说,你这是踏板踩不到位,要顺着轮子的惯性踩踏才行。一句话让我醒悟,于是按师傅说的找到踩踏节点后,我一脚踩下去,轮盘果然呼呼旋转开来。可别小看这简单的踩踏板,我是花了个把月时间,才踏出个模样来。
等到把针车转盘踩得飞快跑的时候,师傅便着手教我缝布条,就是把边角布垫在针头下的台板上,轻轻踩动转轮,那针头就像母鸡啄米般上下穿梭起来,莆田话称之“鸡啄米”,这个比喻很恰当。刚开始时老是按不准布片,车出来的针脚歪歪斜斜,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我的缝纫功夫终于轻车熟路了。接下,师傅让我学习缝衣服,缝衣服也叫“车衫”,就是把衣片用针车拼缝成一件完整的衣衫。那时是拿件旧衣服拆开来练习,我是拆了缝,缝了又拆,也挨了师傅不少的训,才勉强“车”出像样的衣衫。师傅说,这要是在旧社会,徒弟学不好就得用尺条打手骨,尺条就是量布用的尺子。想象那用竹子做的尺条抽打起来有多疼。
学会拼缝衣服后,就等着师傅教如何裁剪衣服,但是师傅不会太早教授裁衣技术,都是让学徒干一段时间后,再伺机传授。为的是防范徒弟学到技术后就跑掉。这是因为师傅培养个徒弟不容易,而且学徒期间不开工资,相对师傅来说徒弟就是个廉价劳力。说来惭愧,我在师傅手下踩了将近一年的针车,也没学到裁剪真功夫。
莆田有句俗语叫做“裁缝不赚布,会死老婆仔”,说的是裁缝师傅在裁剪衣料时,都会把布尾给私下截留起来,这句话其实是对裁缝业的一种偏见,裁剪布料哪有不剩边角料的道理?当年师傅还真遇到这麻烦事,一位大娘在取新衣时,一口咬定师傅偷去了布料,在解释无果的情况下,师傅气得把裁衣台下堆积的边角布料全倒出来。当然,任凭大娘怎样翻寻也找不出她所要的布片,那些废弃的边角料最终还是卖给了供销社废品收购站。
计划经济年代里,物质生活匮乏,村民难得添置一次新衣,因此,平时里很少有人上裁缝店做衣服,补破衣的却很多。有句话叫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破了,家里用针线就可以缝补,懒得动手的村民,就会花上一两毛钱,找裁缝店用针车给缝合。那时候,乡民来店里补裤子的很多,就是在磨破的裤底垫上一块布头,再用针车在裤头上“车”出 一道道涟漪般的线圈。只有快到年底的时候,人们才会找裁缝店做新衣。
由于师傅手艺好,剪出来的服装就是不一般,远近人们都喜欢找他裁衣服。因此一到年底,师傅总是忙得团团转,就在这时候,突然从北京传来特大喜讯,国家决定恢复高考,这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大好机会。但那时已经进入裁缝最忙时节,我很想去报考,又不敢说出。师傅看出我的顾虑,说高考是人生大事,机不可失。于是,在师傅的支持下,我连夜赶回家复习起功课,一个月后走进久违的考场。高考完后,我根本不敢奢望能考上,又马上回到师傅身边忙活开来。
随着年底临近,师傅的生意越来越忙,我们天天走村串户,上门为农户赶制新衣,这叫出工。因为那时候做一件衣服,工钱就要五、六毛,如果是请上门制作,除了一日四餐,每天只须付给师傅两块工钱(学徒只管吃不开工资),因此,精明的村民都会选择请师徒上门做新衣。而且必须提早预约排队才能请得到。这不,离春节不到个把月,师傅的请帖已经排到除夕夜。每到农户家里做活,主人都会杀鸡宰鸭好生招待,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还会煮上一大碗线面作点心,图的是能在一天里为他们多裁几件衣服。俗语说,“无钱八肚圆”(方言谐音),作为学徒的我没有开工钱,那就只有放开肚皮吃个够。由于主人招待得好,干活儿是一刻也不敢怠慢,师傅负责裁剪,我专门车衫,针车轮子整天呼呼转个不停。一天下来都累酸了腰。不过,干完活后,我们不用自己挑走针车,每当做完一户活儿,下一家的主人总会抢着帮我们挑回针车。
一天清晨,我正在徐厝村一户农家出工车衫时,忽然从天井外飞进一只喳喳叫的小喜鹊,师傅说,那是这户主人有喜事。想不到,第二天我的家人跑到乡下给我报喜来,说是邮局送来了我的入学通知书,听到这个消息,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消息马上在村里传开,许多村民跑来给我祝贺,一位老大娘知道后,特地找上我说:“阿弟,你好福气呀,我们村里几年才出一个大学生!”
非常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如果没有当年的恢复高考,我至今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裁缝。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