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凡
爱吃丁饼的同学们,肯定对丁饼的味道回味无穷。用劲咬一口,便可知这块丁饼烘得干燥合适、韧劲恰当,微甜,还略带一丝烤焦的气味,拍在丁饼上的面粉会黏在嘴唇边,若是吃完忘记擦去面粉,自然是要惹得众人一番嘻笑。
然而,各个店铺,一年四季,可见各式各样的饼类上架售卖,唯独众人爱吃的丁饼却没有上架。制作丁饼的手艺看似简单,但也比较少人家会。发酵好的面粉团弄成薄薄的圆形,沾上干面粉,然后拿去烘烤,出炉后再用食用红写上一个“丁”字,就是丁饼了。以前,在家乡,唯有元宵时才可以吃到丁饼。而且,这丁饼,不用花钱买。
浓浓的年味尚未褪去,元宵就紧锣密鼓开始了。大年初六,我们就要开始准备迎接元宵了。众所周知,莆田乡村的元宵,十里不同俗。我家乡的元宵,是在正月初七。宫庙要装饰一下菩萨,换新袍,头插金纱红布,备好出行的坐轿。村里的年轻妇女都统一着装,备好锣鼓队,早早排练好舞蹈和曲目。而各家各户,则会清扫下房前屋后,在臭水沟等地方插上一点松树枝,意为遮掩,为菩萨开道。大人们做好“接驾”的准备,小孩子则找出“三角”红旗,挑选一根竹竿,绑好旗帜,在旗顶插上一松树枝,吃过早饭,就苦等宫庙的三响鸣炮声,菩萨的仪仗队就开始出游了。
菩萨的仪仗队绕着村道四处布福。仪仗队伍中的男女老少,青壮年小伙子抬着菩萨的坐轿;老妇人手执笤帚,为菩萨清扫道路;年轻妇女敲锣打鼓,舞姿曼妙;孩子们手里擎着红旗;每到一个宗祠,菩萨落轿驻地,众人接驾hellip;hellip;村民每接驾一尊菩萨,还要给菩萨“压岁钱”,这时,跟在菩萨后的一位挑着两个大竹筐的大叔,就会紧接着分一张符、一对丁饼给村民。
一大群孩子擎旗,走在仪仗队的最前面。擎旗的孩子不能太小,一来擎着旗竿走一整天的道路,怕太累,也防孩子在路上、在人群中走丢。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参加擎旗了。小孩子喜欢擎旗,一来喜爱热闹,特别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就觉得十分好玩;二来擎旗还有“报酬”的。仪仗队每到一处轮值福首的人家,福首都要端出香烟和糖果,犒劳仪仗队队员们。所以,每逢这时,孩子们不仅可以歇歇脚,还可以去抢糖果,装满自己的口袋。
当一整天的出游宣布结束,菩萨要抬回宫庙里去,这个时候,宫庙的主事要出来犒劳大家。只见几个壮汉挑来好几个大箩筐的丁饼,只要有参与出游的人员,每个人都可以分得一对丁饼!小孩子们欢呼雀跃的,一只手擎旗,另一只手接过丁饼,喜滋滋地回家去。当然,此时的小孩子们,大都擎了一天的旗帜,走了一天的路。
我曾经打过丁饼的主意。家里唯一的一面红旗让哥哥拿去参加出游了,我只能在家犯愁。午饭过后,我还是决定跟着邻居的几个哥哥走在擎旗的队伍中,但是我手中没有红旗,显得很自卑。好不容易走完了一下午的出游,眼瞅着菩萨要抬回宫里去,主事们又要出来犒劳众人了。邻居的几个哥哥欢天喜地,要拿着手中的红旗去领取丁饼了。我却快哭了,我手里没有红旗。有个主事一直在那边讲:“小孩子拿着红旗过来领取丁饼,没有红旗的不能过来冒领!”看我这么可怜,邻居的一位哥哥说:“没关系,你在那边的墙角等我,我先去领丁饼,领完丁饼我的红旗借给你用。”于是,我就躲到附近的墙角去了。果然,不一会儿,邻居的哥哥就领完丁饼回来,他教我说:“趁着现在人很多,你赶紧拿着我的红旗过去领丁饼吧。”怯懦的我,既想领回自己的丁饼,又害怕自己拿着别人的红旗去,被当作“混水摸鱼”的冒领者,又是害怕又是迟疑。我呆呆站在墙角好一会儿,思想挣扎了好几个回合,最后人群都散去了,我还是没领着丁饼hellip;hellip;
记得当时到太阳落山,因为丁饼这个事情,我的心情都还十分沮丧。毕竟当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如今想来,我却常常为自己的诚实而自豪。
如今想来,只是丁饼实在让小孩子垂涎三尺,诱惑不小。那时,奶奶适逢节日会去宫庙里烧香拜拜,交点缘金,也可以领到一对福余,这些都是我们童年的美味零嘴。儿时堂兄弟姐妹众多,一对丁饼或福余显然是没法满足每个孩子,于是,奶奶就当着大伙儿的面,小心翼翼地掰开丁饼,各个孩子一人分得一小块。
现如今,闹元宵的仪仗队伍中,参加擎旗的小孩子越来越少了,而且,“报酬”也被换成寻常可见的桔子一对,诱惑力似乎减少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