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松柏
当清脆的铃声划破校园宁静的上空,也打开了我对三十八年前高考的尘封追忆。那是一场改变百万青年命运的考试,作为当年亲历者,至今想起依然感慨不已。
1977年初秋,从北京传来特大喜讯:党中央决定恢复全国高考制度!这个足以改变个人命运的消息传开后,广大青年欣喜若狂,纷纷奔走相告,时间非常紧迫,从消息公布到正式开考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
中断十一年的高考,造成考生年龄之间差距很大。当年教育部做出规定,报考大专的年龄放宽到30岁,且不受婚姻限制,报考中专不得超过25岁。后来人们把这次广开门路招贤纳才的高考叫做“开天门”。谁都不愿失去难得机遇,谁都想去拼搏一下,于是就有了兄妹、妯娌、夫妻一起报名,甚至出现叔侄、舅甥不同辈人同时赶考。
1977年的报考跟历届不一样,很像冬季里的报名参军,考生全部按原籍生产队(原单位)报名,宣传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上大学,考不上,那就安心留在农村种田。对于提前批艺术类而言,由于艺术本身特性,加之招生名额极少,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采取集中报名办法,报名地点就在原莆田县师训班礼堂(即现在荔城区教育局隔壁的教堂)。艺术招生虽少,但报考的考生仍然很多,全县集中起来也有上千人。
至今,我手头还保存着当年报名表复印件,表格标题就叫“大、中专学校招生报名登记表”。填报内容分为四大类:一是考区、考场、考生类别、报考类别(大专或中专)及准考证号码;二是本人志愿,分为报考学校和专业,志愿最多可填报三个,还有“是否服从统一分配”的志愿调剂;三是本人简历;四是受过何种奖励处分和有何特长做过哪些研究实验。从格式上可以看出,大、中专虽然分开报考,但填报的还是同一张表,报名和志愿选择同时进行,这是当年高考一大特色。
因为酷爱美术,填报艺术类志愿时,我选择了向往已久的美术专业。记得那天我是步行十多公里路赶到县城师训班,排了整整一天的队,才得以报上名。接下参加由大队组织的综合类报名时,由于抱着非美术不念的想法,在填表时不加考虑,就随便填报了福建商业学校等几所中专作为保底。
提前批录取的艺术类,让我提早半个月参加了第一场美术考试,考场就设在旧五中(即中山中学)。记得考试那天上午,教学楼全部开设考室,没有家长陪伴,满操场尽是考生。鉴于考生太多,美术科采取初试和复试办法,由于自己素描水平有限,刚初试就惨遭淘汰。
12月上旬,我又迎来了第二场的文化考试。由于考生太多,城区学校根本容纳不了,于是各公社中学全部开设考场,考生按户籍地集中开考。那年大、中专分开考试,就是同在一个考场内,按不同考室分开,又在同一天开考。我考的是中专卷,科目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含化学)等4科(满分400)。说实话,当年考题并不难,但对于十年学业荒废的青年来说,无疑是件很难的事。
整整两天大考,考场秩序非常好,没有发生任何作弊现象。考生们非常珍惜难得的高考机遇,都是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完成这次人生大考。由于填报志愿和考前的报名同时进行,所以考过之后不必考虑选择专业,也不敢奢想能否上榜,农村考生回生产队劳动,工人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
一个月后公社来了上线体检通知,所有线上考生集中前往莆田地区医院参加体检。那年大专录取线为220分,巧合的是,中专录取线也是220分,而且只通知考生上线,不告知成绩。体检后不久,县里又公布了第二批大、中专上线体检名单,据说是个别专业生源不够,再次降分招收。
一辈子忘不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在马年正月里,邮递员给我送来了商校录取单,虽然只是中专,但在那个年头,对农村人来说,毕业后能捧上铁饭碗,那是烧了高香。
据有关报载,三十八年前的那场高考,全国共有570万考生走进考场,经过激烈、公平竞争,其中27万人考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半年后,1978年秋季高考又拉开帷幕,参加高考人数达到610万,最终录取40.2万人。
历史永远铭记,1977年的冬天里,曾经有过一场惊天动地的高考,让时代在转折点上划了一道浓重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