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以前小伙伴们总是爱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来“考验”彼此。“一块dao,切别lao”,打一东西。大伙儿于是开始动脑筋猜测。聪明的人想着答案,兴奋地说:“水”!利刃割水,刀不损锷,而水亦不留痕,果然是妙!
豆腐,就像水一样,嫩嫩的,软软的,带有几分水的灵动,又透着韧劲,任凭十来斤的石头都压不扁。刚制作出来的豆腐,一块块四四方方的,奶白色透着大豆的微黄,热气腾腾,带着淡淡的豆浆的飘香。
这是小时候过年过节,家中大人必定要忙碌的成果。大人们总会在前一天的晚上就开始浸泡黄豆。等到黄豆泡得发白、发胀,便把黄豆捞起来,送去附近的人家去加工碾磨,再把碾磨的浆、渣混合物拿回来,在屋梁上吊一根粗绳子,通过铁钩把一个十字形的铁件钩在绳子上,把一条正方形的过滤纱巾的四个角分别系在十字形铁件上,把浆、渣混合物倒进过滤纱巾,然后开始不停地摇晃、掺水、搅拌、摇晃,沥出其中的豆浆液。另一边,煤炉已经生好了火,上面搭着一个大锅,豆浆液倒进锅里,一直煮到沸腾,然后把沸腾的豆浆盛进大瓷缸里。这时候大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盐卤水取出来,一点一点地舀出来,轻轻浇在豆浆中,大人们做这个动作的时候特别用心,一来盐卤水要一点一点慢慢浇上去,不仅要浇均匀,而且还要随时观察豆花漂浮起来的情况;二来沸腾的豆浆不断冒出来白蒸汽,使得眼睛特别模糊,所以大人们观察起来也比较费劲。
随着盐卤水不断浇进去,豆浆里不断漂浮出豆花,大人们也会根据豆花的情况,酌量添加盐卤水。直到原来奶白的豆浆变成豆花和剩余的水分了,大人们才把事先刷洗干净的豆板一块块取出来,放在小桌子上;第一块豆板上,铺好过滤纱巾,四周用木块拼成的小围栏箍着,再把豆花舀到过滤纱巾中,这样,豆花开始被聚拢成块状,而其中的水分则不停地沥出来了。 大人们便把周边的过滤丝巾盖上,并在上面再放一块豆板。等到一块块豆板上都盛上豆花,“塔叠式”的豆板一块垒着一块,底下水不停沥出来。
最后,大人们会找来一块十来斤的石头,压在最上面。尽管石头十分沉重,但它并不会把豆腐压扁、压烂!几个小时之后,水分沥干了,大人们搬开石头,卸去豆板,刚才还是一片混沌似的漂浮着的豆花都变成一块块紧致的豆腐了!
至此,豆腐就被生产出来了!
接着,大人们找来一把小刀,开始切豆腐成小块。豆腐虽然承受得住十多斤石头的负荷,但还是细腻、鲜嫩,小刀轻轻一划,便能切开了。先切成一块块小小的正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切一下,一块块三角形的豆腐就出来了。
以上工序宣告完毕,一大晌午的功夫便过去了。等到傍晚来临,大人们便要开始油炸豆腐了。在热的油锅中放一些豆腐,不一会儿,豆腐表层就开始变得金黄金黄,炸油豆腐又不能炸过头,大人们通常手里拿着一副大筷子,在旁边不停地伺候着,给豆腐翻面,以便受热均匀。差不多了,便用大漏勺把油豆腐捞出来,沥干油渍。香喷喷的油豆腐就出炉了。
过一会儿,油豆腐没那么烫口了,这是吃油豆腐的最佳时机。在一旁迫不及待的孩子们,就赶紧盛了一小碗酱油,油豆腐蘸下酱油,便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口一块油豆腐,吃得真香!
家里通常会趁着节日,一下子做十几斤油豆腐,母亲总是会做一道拿手的“大白菜炖油豆腐”给大伙儿吃。母亲也会拿一些油豆腐,撒一些盐巴,储存起来。等节日过了再吃,每天早上稀饭配着盐油豆腐,十分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