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儿时的连环画(下)
【发布日期:2015-08-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影

“摊”和“店”的开张,因地而异,视情况而定。在电影院门口的“摊”,要根据电影放映时间。上午场,人们都是匆匆而来,无人有心思去看小人书。但下午场,一些人买了票,不到点,闲着无聊,又不想离远,看本小人书正好打发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摊”才能有市场。“店”就不一样了,因为有房间,不怕风吹雨打,也不用受周围条件限制,就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开张和打烊时间。记得在我住的那个区域,大多“店”都在上午八点以后开门,下午五、六点就关门了。
“小人书”无论是“摊”还是“店”,生意大都很好,特别到了孩子放学或星期天,生意会更红火。店里的小木凳或门板上常常被坐满。一只小凳两个孩子挤着坐是常有的事。那情景就像现在的书城周六周日读者爆满一样。也有人形容当年的“小人书”摊或店就跟如今的网吧相似,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现在回头想想,当年那些摆“小人书”摊,或开“小人书”店的人,很有经济头脑,也很有超前意识。他们利用很小的投资,却赚取了不小的利润。一本“小人书”,只有一两毛钱,低廉的成本,有时当天就赚回来了。但这并不起眼,没有人觉得租赁“小人书”的会赚大钱,其实大错特错。那些年,很多出租小人书的书摊可以养活一家子的人。
当时,我家旁边就有一间小人书出租店,条件很简陋,土泥地,每天开门前要泼点清水,防止泥土扬起。不远的拐弯处是一家电影院。老板选这个位置不知是有意还是歪打正着。家长领着孩子买菜,孩子见了“小人书”店吵着要进去,那些看电影的人,时间不到无处消遣,就会到“小人书”店看上一会儿。那时,听老街上人讲,这家小人书出租店的店主,在那几年发了财,人们看到他家里有一本两千多块钱的存折。那个数目对于当时来说算是很大数额了。
当然,“小人书”租赁的存在,不在于让有些人赚了多少钱,更大的意义是给孩子、大人提供了一个阅读的舞台,一个充实自己的机会,并成为许多人的启蒙老师,增长了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许多人是读了小人书,知道了许多国内外名著。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杨家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图文,虽然没有深的说教,却让人懂得了什么是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甚至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现如今“小人书”依旧在出版,质量、版式、开本远远超过以往,但许多人仍然钟情于旧版。其秘密不言而喻:收藏价值。据说旧版“小人书”在“书画淘宝市场”,价格一路“疯涨”。早在十几年前举办的中国首届连环画拍卖会上,贺友直的线装三册一套《山乡巨变》就以1400元拍出,陆俨少的三册一套《牛虻》,以1200元落槌成交,一本第一版的《鸡毛信》居然卖到五千元。2012年武汉第十届连环画交流会上,赵宏本绘制、196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蛇传》连环画,以底价1000元开拍,经激烈角逐,最终以3.8万元的高价成交。这还算不了什么,2003年“中国连环画收藏交流网”第11届竞买交流会上,民国时期出版的一套32册的由陈履平绘画的《金台传》曾拍出21万元的高价,确实令人咋舌。
原本几分或一、二毛钱的“小人书”,摇身一变成为奇货可居,当然有前提条件。收藏专家们总结为“十看”:一看出版年代;二看绘画技巧;三看作者;四看故事内容;五看开本;六看是否获奖;七看是否成套;八看印刷数量;九看制书质量;十看品相。比如,1957年版的《瓦岗寨》可以卖到2万元。再如《三国演义》,一共六十册,从1957年开始陆续出版,至1964年才全部出齐,共历经七年时间,现在拍出20万元高价。但这种套书民间能存藏的,可以说凤毛麟角。有谁能七年间不停地关注一部连环画的出版?所以,旧版连环画固然能升值,但通过此途径发大财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收获而已。实际上,最有商业价值的是“小人书”的原稿,是因为其独一无二。
从1966年至1976年十年间发行的连环画,作为共和国发展史上一个特殊阶段的产物,具有很高史料价值,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收藏中的“潜力股”,其中“样板戏”连环画收藏价值更高,备受市场追捧,据说一套全品相“样板戏”连环画(共八本)价高达5000元以上,其中一本《奇袭白虎团》就值近千元。
旧版“小人书”市场价格被一再推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大批久负盛名、造诣颇深、艺术成就极高的大家参与其中。如刘继卣、贺友直、王叔晖、丁聪、杜滋龄、华三川、顾炳鑫、王弘力等,他们的作品故事编得更精粹,图画画得更精美,不仅表现出扎实的功底,更给人以艺术和美的享受。
那些年的“小人书”摊或店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早就消失于人们视野,成为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hellip;hellip;那些简朴的、线描的、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它是初始的文学风灯,深植在我们那一代人心中——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点也不过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