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松柏
说起水烟筒,五十开外的人都会记得,那是过去烟民赖以吸烟的一种用具。抽食时,撮点烟丝装在烟锅里,点上火星就可以吧嗒抽起烟来。“筒内通炎气,胸中吐白云。”古代诗人对此有过生动描述。
烟丝也称作土烟,其色泽金黄、细如发丝、 状如肉松,在旧时市场需求很大。加工原料来自一种状如蒲扇的大烟叶,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采下的叶子经太阳暴晒后打包成捆,就等着烟草商上门收购。在过去,由于种植烟草效益远超其它作物,因此吸引不少乡民从事烟草生产。烟草课税很重,辛苦一年种植出来的烟草,被收税后所剩收益不多,解放前的烟农日子过得很艰难。
民国年间,我的外婆娘家就是从事烟草加工。大外公从仙游老家收购好烟叶,雇用溪船(旧时一种双头翘起的狭长船只,专门用于木兰溪航道行驰)运回黄石镇。在一个叫伟桥头的小码头卸下货,再挑运到亭下街烟草作坊。前店后坊式的烟草店,让路过亭下街的乡人都会闻到飘出店外的淡淡烟草香。每当烟叶运到家,童年的母亲总会被唤去大外公家剥烟叶,就是去掉烟筋,留下烟叶,剥烟筋时手上会粘满烟汁不易洗去。烟叶剥好后再层层喷上菜籽油等配料。那时没有喷雾器,全由伙计口含喷洒,喷匀后将烟叶叠好装在木制烟榨上,脚踩踏板压制成烟饼,最后一道工序就像木工刨木花,用刨刀把烟饼削成细细烟丝。“柿削堆初积,丝分缕不粗。轻柔搓柳线,琐碎落金曲。”诗中的柿削指刨烟,柳线喻作烟丝。清代诗人一首绝句,就把烟丝加工刻画得惟妙惟肖。
莆田方言把抽烟叫做“吃烟”。吃烟又分为旱烟和水烟。旱烟吃法很简单,随便撮点烟丝摊在小块纸张上,斜着卷成筒状再用舌尖沾点唾沫粘紧,点上火苗就可以吸用。另一种吃法是吸烟筒,烟筒由烟头、烟杆、烟嘴三部分构成,烟杆有长有短,中间是烟道,一端接烟头,一端接烟嘴。吸法是先点燃烟头(烟锅)上的烟丝,然后对着烟嘴抽食。旧时烟民普遍吸的土烟,因此土烟市场需求很旺盛。就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尽管市面上已经流行盒装卷烟,不少乡民仍然选择抽纸烟,这是因为自卷的纸烟相对便宜得多。还有买不起土烟的烟民,甚至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起少量烟叶,这种为满足个人吸烟之需的自产自销现象,在过去农村有过但不多见。
抽水烟亦是较高雅的一种吸法,主要靠水烟枪来完成。莆田人管水烟枪叫“水烟筒”。其结构和旱烟筒差不多,只是在烟杆中部多出一个盛水的器皿,内部结构类似虹吸管,靠水来过滤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小时候见过邻居老人抽水烟,吸烟人半躺在摇椅上(一种可以前后摇摆的躺椅),撮点烟丝塞在烟锅上,然后吹吹用草纸卷成的火引子,点燃烟丝后一边摇着躺椅,一边“吧嗒,吧嗒”地吞云吐雾,享受着腾云驾雾般的神仙快乐。
旧时抽用什么烟具很有讲究,因为烟具体现的是一种地位与权威,比如电视剧《大宅门》七老爷手中长长的烟枪,显示着白家的富贵,而《铁嘴铜牙纪晓岚》中的纪大烟袋,腰间别着的御赐金烟杆更是一种皇权象征。在乡民中,吃纸烟的是家境不好却又嗜烟如命的烟鬼,用烟杆吃烟的人,则是家境较好的一家之主。烟杆还是个生活道具,如果谁家发生吵架,家里年长者就会用烟杆狠狠敲着桌子大声呵斥。要是哪家小孩哭闹不休,老人亦会用烟杆轻轻敲打孩儿脑壳以示训教。挂在烟杆上的烟荷包,不仅用来装烟丝,同时起着装饰作用,绣上美丽图案的烟荷包,亦是青年男女互赠的爱情信物。还有晚辈串门,主动为抽烟筒的长辈装烟丝,家里来客人要卷好纸烟敬奉。老人外出,腰间总爱插个烟杆,碰到熟人,便蹲坐在树头下,掏出烟杆一边聊天,一边吧嗒抽着旱烟,吸烟成了乡人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乡风民俗。
旧时烟还蕴藏着浓厚的烟草文化。“香云熙朝瑞气,灵草盖世祯祥”、“酩心何用周郎醉,吐气还扬太白眉”,这是旧时开烟草店常用的对联。“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这是《红楼梦》五十回末,贾宝玉为丫鬟们出的一条谜语(谜底是:用烟袋吸烟),曹雪芹笔下一首律诗,就把快活似神仙的吸烟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旧时的烟草商标,亦赋予烟标文化,如我大外公销售的土烟,烟标就叫“顺兴”,位于黄石书院口另一家烟店的烟标则称“顺发”,起个吉祥的烟标,会给主人带来生意兴隆。就是后来出现的盒装香烟,烟标总离不开文化色彩,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供销社货柜里摆放的“大前门” 是当年的名牌烟(有如当今的大中华),那是看得见,摸不着,需要批条才能买得到;最便宜的烟标有“友谊”和“鹭江”,友谊是革命时代特征,鹭江是地名标志,即厦门鹭江;有的烟标印上名贵字画,奇花异草,有的烟标反映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烟标因此与邮票、火花、钱币、酒标一起并称为世界五大收藏品。
旧时的黄石古镇,烟草市场很旺盛,头尾不足两里长的小街,就开有七、八家烟草店。大外公加工的烟丝色味俱佳,很受烟民欢迎,产品销往二十四铺三十六乡,生意做得火红。解放后,随着卷烟生产发展,土烟慢慢退出市场,老烟筒成为收藏品。伴随古镇走过百年风雨的烟草加工业,最终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