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农业学大寨往事
【发布日期:2015-10-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松

提起农业学大寨,现在年轻人知道的并不多,前不久在网上聊天,有位90后网友问我,学大寨到底是怎么回事?年轻人的一句提问,无意间打开我四十年前的一段尘封记忆。
我告诉这位年轻网友,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一个大队,原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集体化后,大寨人决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开山造田,硬是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打造出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
为推广大寨经验,毛主席于1964年发出“农业学大寨”的最高指示,此后,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展开。大寨树为全国农业典范后,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作为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陈永贵因此一路擢升,最后官至国务院副总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为把农业学大寨运动推上新台阶,1975年9月,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省昔阳县召开,大会提出一个响亮口号,叫做:“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这就把学大寨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之前学大寨的目标是实现村村大寨式,现在提出的宏伟目标要把每个县都建成大寨县,由此可见当年学大寨热忱有多高涨。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原莆田县委于当年11月召开全县四级扩干会议,学习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动员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把莆田建成大寨式县。接下来的那年冬季,一场平整土地、开山造田的群众性运动在兴化大地如火如荼展开。
学大寨最基本经验是开山造田,对山区公社来说,漫山遍野都是打造梯田的好战场。而对沟渠四通的平原乡村来说,如何进行造田还真的难住了许多农村干部。还好我的老家处于半坡半田的地理位置,生产大队看中位于重兴寺对面的一片山坡地,决定利用冬闲时间,发动社员打一场平整土地的大会战。
队长选中的这片山坡地,并非荒山野岭,而是长满龙眼、柿子树的果杂地。山坡低处有一口清碧的池塘,无论大旱之年池水从不干涸;池边有口古井,井水甘甜可口,传说喝了井水就会长寿,因此远近人家都跑来挑水回去饮用。紧靠池塘上方,还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墓,当地群众称之吴墓。就是这样一处景致不错的果树地,居然要平整掉,让人叹惜不已。
那年代流行着一个响亮口号,叫做“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叫荒坡变良田”,豪迈的口号确实激励过人们的冲天干劲。当年我被大队干部叫去负责战地广播,就是在山坡上搭个简易高台,架上高音喇叭,四周再插上许多红旗,一场声势浩荡的平整大会战就在嘹亮的歌声中拉开序幕。平整造田的第一天,社员们齐刷刷站在山坡前,队长手捧红宝书,用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高声朗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hellip;hellip;”,社员们紧跟着齐声大喊“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一声哨响,平日里冷清清的果林地一下子沸腾起来。在阵阵的劳动号子声中,一棵棵果树在砍伐中倒下,一座座土丘被推平,零星散落的几座孤坟也在挥动的铁锄下被铲除。尽管当时寒冬腊月,冷风刺骨,工地上却是一片群情激昂,热火朝天。连当地学校师生都加入到劳动中来。经过十多天的大会战,原先绿阴阴的果林地变为一片梯田,接下来在阵阵锣鼓声中,干部带领社员们抬着大红喜报向公社报喜去。
但是,千辛万难造出的大寨式梯田,由于灌溉问题没有解决好,根本种植不了水稻,只能栽种一些红薯、花生等耐旱作物,还不如原来长果子的果树地效益好。梯田造成后第二年,一场大暴雨下来便被冲刷得七零八落,这让头脑发昏的干部们始料不及。若干年后,借用重兴寺办学的一所初中校,又将梯田改造为学生活动操场。
值得庆幸的是,果树地里的古墓在平整中居然躲过一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于唐末五代的古墓在沉睡十几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原来,墓中安葬的是吴氏唐代入闽始祖吴祭,系唐代工部屯田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其后裔四百多万人遍及世界各地。在海内外吴氏宗亲的捐资下,千年古墓修葺一新,近年来,不断有来自海内外吴氏宗亲回乡谒祖。曾经平整过土地的社员们万万没想到,昔日想方设法保护下来的古墓,竟然是个省定涉台文物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学大寨的日子里,笔者负责大队宣传工作,主编过多期的学大寨宣传专刊,还在大队部对面墙壁上,用特大号排笔蘸上黑乎乎的机油,亲手刷写下“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一米见方大字标语,数十年风雨过去,随着古镇的扩大发展,昔日社员们用汗水换来的梯田已开发成一片街区,修葺一新的古墓庄严肃穆,与之相邻的池塘在蓝天白云映照下格外清碧。虽然历经数十载的标语斑驳不清,但它见证了那个农业学大寨的激情年代!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