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钉秤匠
【发布日期:2016-05-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影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街上有不少钉秤店,唯有街头一家“钉秤生产合作社”的生意最红火了,二间骑楼式的老房屋合成近60平方米的钉秤工场,店里头放着几张坑坑洼洼的桌子,一堆专用的制秤小配件和工具堆放在桌面上,斑驳的白石灰墙面上,挂着不同型号的木杆秤。店面的横杠也挂上几把秤仔和量秤,既是招牌,也是标志。
几个钉秤匠正在精心制作杆秤,他们大多是距老街不远一个钉秤专业村的钉秤匠,店里所有的木杆秤都出自这些钉秤匠的手。店里负责人是一个叫吓柏的钉秤匠,个子不高,为人诚恳质朴,脸上烙印着岁月的沧桑。
那时候,老街的小伙伴们经常在街头追逐、嬉闹、做游戏,玩累了,就上钉秤店里,站在钉秤匠的身旁,看着钉秤匠个个埋头给杆秤钉星孔,用绣花针般大小的钻头在秤杆上均匀地钻起洞眼。完后还要镶嵌铜星,就是嵌秤花,既是一种细活,也是一种绝活。只见钉秤匠手里拿着一把刀和一段细铜丝,先将铜丝插入秤星孔,然后用刀将铜丝割断,在秤杆上敲打两三下,不一会,一颗颗闪着暗光的铜星制镶在了秤杆上。
顽皮的小伙伴们和这些钉秤匠混得很熟,尤其是和吓柏师傅玩得很好,经常听他给我们讲过去的事。吓柏师傅说他10多岁跟着父亲学习制秤手艺,天赋加勤奋,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钉秤技艺,几年下来便成了父亲的好帮手,至今已做了30多年的钉秤活儿。成家后,他自立门户在老街上开了一家钉秤店,很快以精湛的手艺在老街立足。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成为老街颇有名气的钉秤手艺人;靠热情周到的服务,在老街上赢得高信誉和好口碑。
我从小就知道,秤的构造可分为秤杆、秤锤、秤钩、秤花、“阮篮”等。秤有大小之分,小的叫做“秤仔”,大的叫“量秤”。秤仔又可分为5、10、15、20斤等,最小的又叫做“方点”,可称一两斤的;量秤也可分50、100、200、300斤等。经常在钉秤店里呆着,我还知道一般的秤杆是用刺萝苜和赤连这两种硬木制成,具有质地坚硬、纹理细致、不易折断等特点。秤杆的木坯一般是向山区木匠订购;秤锤是向鼎犁厂订购;秤钩是向铁器店订购,是用生铁或铜料制成的。秤花过去是用水银钉花的,后来改用细铜线钉花,比水银更美观,又耐用。阮篮,一般是用铜板或铁片制造,为弧形的铁盘。秤制作完成后,都用生漆盖上一次,以增加美观。
小时候经常在钉秤店里玩,我看到钉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要求“斤斤计较”、毫厘必究,并且全部按照国家计量标准来执行。一根看似构造简单的杆秤,需要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细致入微,都是手工制作的,一般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分级、打磨、安定盘星、定刻度、钉秤花、安提绳、校正等多道程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造成短斤缺两,所以钉秤是个良心活儿,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得准确。看着钉秤匠熟练的手法,每道工序都做得一丝不苟,我打心眼里佩服钉秤匠精湛的手艺活儿。
勤劳、善良的钉秤匠们喜欢在劳累后的夜晚,围坐在一团,在昏暗的灯光下,一边喝着从隔壁食杂店沽来的地瓜酒,一边聊起老街上的新鲜事,笑声飞扬。有一次,喝红脸的吓柏师傅告诉我,在他30多年的制秤生涯中,经他手工制作和修理的杆秤就有数万杆,有不少杆秤的杆子材料还选用柞栎木、花梨木和红木,纹路更细腻且木质更坚硬。有人还特意把他制作的杆秤收藏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他们“钉秤生产合作社”制作的杆秤生意最好,前来买秤的还要提前预订。
作为民间日用衡器的杆秤已在老街存在了数百年,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台秤、托盘秤、电子秤的出现,杆秤被这些现代衡器所替代,杆秤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渐渐销声匿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制秤店也就关门散伙了。原先一起开店的几个合伙人都改行了,只有吓柏一个人回到乡下做着老本行。
前些年我行走在城里的老街上,偶然发现一家老字号的钉秤店还在,听住在这家钉秤老店旁的一位老朋友说,这店里经常是一整天卖不出几杆秤,只是偶尔有一些流动的小商贩把破损的木杆秤送来修理,钉秤匠可以从中赚取微薄的修理费。
随着时间流逝,钉秤匠手工制作木杆秤的那些场景,只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