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莘莘学子进考场,十年寒窗今逐梦。目睹庄严的莆田华侨中学高考考场,我不由触景生情,眼前浮现了1977年12月全国恢复高考制度时的一幕幕hellip;hellip;
1977年7月,我在锦江中学念完高二后,便回到了故乡,我弃笔从农,用锄头规划人生。
盛夏,骄阳似火。细皮嫩肉的我,经历了夏收、插秧、种地瓜劳动,早已脱了一层皮。酷暑的磨炼,使我深深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的深刻含义。有一天,广播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hellip;hellip;将在1977年12月10日举行高考——尘封10年的中国高考考场,大门重启hellip;hellip;“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瞬间擦亮了我的希望和热情。
对复习备考,很多人都有同感:老虎啃天——无从下嘴。当时,新华书店一下子成了最热门、最拥挤的去处,所有跟中学知识有关的书籍,被抢购一空。若用“狼看食物”形容当时的人们见到书时的样子,恰如其分。多少年前用废的作业本成了复习宝典。学习风气如燎原的星火滚过华夏大地。
我临时抱佛脚,拾起沉默的笔,唤醒沉睡的高中课本,开始备考。可是,时间紧,没有复习资料,真是举步维艰。晚上,我复习时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一般不用电灯。于是,家里那盏夜夜陪伴我看小说的煤油灯,担起催我苦读的重任。
面对高中课本,我反复翻阅,写写作业,草草复习了几个月。到了高考前,才获悉政策允许部分优秀的1978届中学生提前参考。当时共有57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可录取人数只有27万。我心里一震,此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矣!
12月10日,冬阳温暖着锦江中学的高考考场。我肩负父母的重托,硬着头皮,来到分别快半年的母校参考。考场外,考生云集,摩肩接踵:同场考试的有夫妇、父子、师生,也有不少是兄弟姐妹一起参加。进入考场后,我看到60多人的考室,像平时上课学习一样,俩人一桌,根本不像现今又是单人单桌,又是桌斗朝外那样戒备森严。一般人也没有作弊的意识,就是想作弊都不成,看书——没有,看别人——都不会。第一场考试,半小时之内就有人废然退场。而我坚持到底,可瞪着物理考卷,眉头紧皱,把三分之二的考题视为“路人”;数学考卷中那几道几何题,连解题“辅助线”的出生地我都搞不懂;语文试卷中的作文考题,要求写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字数在600个以上。我心里埋怨道:唉,专家出作文题目,怎么不考虑有些考生的实际情况?我天生爱好音乐,与体育项目无缘。结果,我写的作文字数400个都达不到。高考完,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呆呆地坐着,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母亲来到我跟前,安慰我:人不要怕摔倒,只要能站起来,就是一条好汉!
高考之后,每个考生骨子里的乐观或悲观倾向都充分地展现出来。谁都希望自己考得上,谁都担心自己考不上。志愿填报,也因为对高考成绩的无法估量而乱作一团hellip;hellip;
金榜题名,正值春回大地之时。如愿以偿的考生,手捧金灿灿的“大学入学通知书”,笑逐颜开。意料之中,我名落孙山。但我铭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来年考上师范,当一名人民教师。
于是,我白天锄耕沃土,晚上笔耕希冀。奋战了一年半工夫,到了1979年7月的那天,我重返锦江中学考场,追逐为人师表之梦。
考试后,我回到家乡务农。国庆节前的那天第一缕阳光,捎来了我圆梦的惊喜。于是,我告别了锄头,道别了家人,吻别了故土,踏上了求学之旅hellip;hellip;
1977年12月那场仓促且激情饱满的高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那段日子,在最紧张的时刻,我坚定了自己,勇敢地走下去;感谢那段日子,让我学会用汗水证明自己;感谢那段日子,让我学会了战胜挫折,战胜自己。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站,也许只有走过了,才会体会到其中的甘甜和酸涩吧hellip;hellip;人生的舞台海阔天空,只要你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走出一段锦绣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