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和
打开水龙头,白花花的水不请自来。然而,我却难以磨灭脑海里那口老井的形象。它,源源不断地渗出故乡许多美丽的故事hellip;hellip;
这口老井诞生于上个世纪。因为年代较久远,老井自然见证了沧海桑田,阅尽了人间千帆。
在那个年代,这口老井可是全村人的水缸,它默默无闻地养育了家乡一代又一代人。因为是村里唯一的一口井,乡亲们自然将它当做“萌宝宝”一样呵护,也遵守着不成文的规矩:井水只许饮用。而非饮用水,则是用村前河道里的水。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在大松树下,祖母跟我讲,老井见证了让她记忆犹新的大事:那年,村里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那一日,乡亲们腰系红绸缎,喜气洋洋地跳着秧歌舞,村里的广播反复播放着“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歌曲,全村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欢乐当中。老井也很高兴,它明白,历尽磨砺之后,乡亲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幸福的日子,而自己曾经的梦想也似乎一点一点地接近了。自从那一日后,村里的人气开始变得越来越旺。有了自己田地的乡亲,笑得合不拢嘴。乡亲们和和气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村人饮用井水,人人感恩这口老井hellip;hellip;听了这个故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豪情、“饮水思源”的情感在我心田默默地生根、发芽。
祖母在老井边还经常给我讲寓言故事。有一次,她讲了《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好奇地问:“青蛙怎么不爬出井口,看看天有多大呢?”祖母笑着说:“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就会知道这则寓言的含义。”她讲了许多故事,给幼时的我留下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去不断地学习、探索、感悟。随着年龄增大,我渐渐明白了祖母在井边讲的那些故事所引申的道理。我的成长,离不开她的关爱。
每当夕阳停靠在村头之时,我便跟着母亲去老井边挑水。此刻,男女老少,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排着长队挑水的乡亲:拉家常,聊农事,谈未来hellip;hellip;年纪大的轮流到了,年纪轻的就帮其打水,还有的索性帮其把水挑到家里去。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乡情的温馨。这也许是母亲特意带我来井边的缘故吧。
一眨眼,到了1977年7月,我毕业于锦江中学。因为7月份全国还未恢复高考制度,我回乡参加生产队劳动。在炎炎夏日下,我学会了割稻、插秧、种地瓜等农活,但扁担尚未上过肩。一天傍晚,母亲说村里的五保户肖大爷快60岁了,挑水较吃力,问我能不能帮肖大爷到老井边挑水?我仗着年轻力壮,说这点小事就包在我身上。她要我说到做到,做个真正的男子汉。我拍着胸脯,脱口而出:“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说干就干。老井和肖大爷家有将近一里的路程。我挑着一担水,哼着歌,开始向他家迈进。心想:母亲太小看我,把挑水小事说大了吧。路上,我更换肩膀挑着水,可挑到半路就直喘粗气,刚好碰到迎面走来的同窗玉来。他打量着我,说“许大爷”挑水姿态好特别。我看了他一眼:调皮大王今天说话这么客气,让我长辈分了?他看我听不出弦外之音,就弯着腰,两手左右平举而颤着hellip;hellip;我这才醒悟过来。见我脸色突变,他即拐上小道溜走了。我却被他逗笑了。
我勉强直起腰,继续前进。快到目的地时,衣服湿了贴在身上,汗进眼睛,睁都睁不开。我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一进肖大爷家,我如卸重负地把水倒进水缸,定睛一看,水才占水缸的三分之一,心里有点嘀咕了。可肖大爷的关爱、感激之辞让我一下子觉得不那么累了。我继续挑第二担水,感觉肩膀有点疼痛。但我想到在母亲面前已夸下海口,便咬着牙关,坚持挑水。当打第三担水时,我看见老井微笑着,仿佛在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我不由得点点头。打好水,我忍着肩膀的疼痛,使出浑身力气,慢慢地迈着脚步,挑着水hellip;hellip;肖大爷家的水缸终于满了。
回到家,我直往卧室走,想去躺一会儿。母亲叫住了我,上前轻轻地掀开衣肩,原来我的两个肩膀几处破了皮,还有点淤血,难怪钻心地疼。她那饱含爱怜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
后来,我和老井成了挚友。转眼到了1985年,家乡成立了“江口华正自来水有限公司”,全镇人民从此告别了喝井水的年代。但老井并没有被冷落,节约用水的乡亲们依然用它来洗衣服等。在这里,老井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迁hellip;hellip;
如今,现代生活远离了老井。它,因为人们的疏远,变得苍老憔悴、衣衫褴褛、孤独寂寞。如果有一天,连老井也消失了,那么,乡愁何以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