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人
刀磨好了,就可以砍柴了。砍柴时,阿洪邀上村里的几个伙伴,结伴而行,一起前往离家很远的山坳里。那时,山上树林茂密,郁郁葱葱,很多大树,几个人双手抱不拢。进山后,我们对柴火挑三拣四,挑选笔直的硬木。像泡桐是不会砍的,扛回家会被人笑话。我们家乡有句俗语:“砍柴砍泡桐树,吃饭吃大缸碗。”也许是泡桐材质轻,且不耐烧的缘故吧。油茶树是不能砍的,它会结茶籽,茶籽可以榨茶油。有些树,尽量躲闪,如不小心碰到漆树,身上会长包且奇痒。松树是我们砍柴的首选,它全身带有油脂性,细闻还有些香味,易生火,烧得旺,且长得笔直,木质硬而耐烧。砍下的柴火集中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便于捆扎。遇到太长的柴火,就砍成几段。绑柴的材料,就地取材,有小径竹的,多选用柔韧性好的小径竹,一根竹子一破为二,捆一捆柴火。没有竹子可以用藤,还可以用柔韧性好的小树枝绑柴,我们爱选藤做捆绑材料,它到处都有,长得细长。
初学砍柴,砍着砍着,手被刀柄震得磨出了血泡,特别是鼓起的泡破裂后,带有盐性的汗珠一浸湿,疼痛难忍。久而久之,生出老茧后就不会再起泡了,难怪劳动人民的手都是长满老茧。
柴火捆好后还得背回去,并没有完事。砍回来的柴火要及时砍断,柴火干了,很难砍断。像松树晾干了,很硬。早晨、中午、傍晚时间,我们也没闲着。割断捆扎,拿出柴火,在柴墩上砍断。对一些大木头,还要用斧头劈开,及时把柴火码成柴垛。一家人勤劳与否,看柴火的多少。冬季,家家的大门前、厨房四周码好一堆堆柴火,是那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春季雨水多,很少人上山砍柴。如果是烧湿柴火,厨房会乌烟瘴气、烟雾缭绕。至于松光、铁芒萁、干松树枝等引火的材料则是大人把持操弄。
此外,小孩平时还利用放学、周末等时机出去捡柴火、耙树叶,如枯死的树枝、落地的树叶。记忆最深刻的是,每逢夏天,由于天气炎热,桉树这个时候就会像蛇一样脱一层皮,小孩子们最喜欢捡这样的树皮,因为桉树皮晒干后火烧得最旺,那气味又可以熏蚊子,真是一举两得。
当然,这些往事都已成为过去,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年轻人远走他乡,村里只剩下老人、小孩,以前的老虎灶早改用节柴灶,偶尔或逢年过节才用柴灶炒菜。城市里的灶台就比较讲究了,有欧式、中式,样式繁多,档次不断提升。现代生活条件好了,在农村平时煮饭也多用电饭煲,炒菜用电磁炉、液化气等。随着燃料方式的改变,现在农村的小孩再也不用去山上砍柴火、耙树叶了,农村渐渐地难觅炊烟,袅袅炊烟将慢慢地成为过去、成为历史hellip;hellip;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很多地方都明令禁止上山乱砍滥伐,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我有时看到新植的树木枯死,都会为之惋惜不已。每每烦恼时,看一看远处的青山绿水,心情就会豁然开朗、精神焕发、愉悦舒心。我想,只要人人都爱上绿色,那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