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春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多年来养成的读书、早起晨练等习惯,到今天已不算是习惯了,都成了习惯性“流产”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习惯——玩微信。
一不留神我也成了“手机控”,每天早上,我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刷微信,晚上入睡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刷微信。如今,微信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最喜欢的是微信里面的订阅号,里面有很多美文和小品段子等可以供我们雅俗共赏。每一次刷朋友圈时,看到的是些精选文章链接、自拍或美景,我和朋友会有着同样的感觉,但有时也少不了羡慕嫉妒恨。
刚开始玩微信时,通讯录里也就二三十个人,都是比较亲近的家人、同学和朋友。随着玩微信的人越来越多,通讯录里的朋友不断增加,不断“膨胀”。圈里后来有了“附近的人”、驴友、文友、同事、学生以及QQ好友,我通讯录里的朋友一下子增加到了近200人。
随着微信的“普及化”,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应运而生了“微信群”。这东西不用缴纳注册费,谁都可以建个微信群,随便就给你抛“橄榄枝”,管你同意不同意,拉进来再说。一不留神点了同意就算成了群成员了。一个群里,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五百人。鱼目混珠,人多事多,就有那么些人闲着没事发一些无关疼痒、看与不看都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些链接、求投票等等,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时间和流量,我不好意思退出,干脆就设置了“免打扰”。
每次点开微信,一看到“发现”那地方有个红点,就知道圈里朋友有新动态,禁不住就去打开看看。大家在里面记录生活,无所顾虑地表达喜怒哀乐。加的人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想看的信息却越来越少。我知道,我圈里的朋友们还是比较有“微德”的,大家在发动态前,会反复斟酌、删删改改,生怕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随着朋友圈的日益扩大,我却发现圈里的朋友已不再那么纯真。在微信里经常聊天,闹市偶遇却无话可谈,这算朋友吗?有的本来就是一般的朋友,名字在通讯录里躺了两三年也没有聊过。有些人在微信里给你留言,母亲过大寿或者结婚、乔迁。微信留言不同手机短信,不花一毛钱就给你下通知了,去还是不去?要不要发个微信红包表示一下?这让人很纠结。
有时候,恨不得把微信删除了,可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朋友圈就像赶大集,无所不有,包括推销保险的、卖面膜的、晒自拍的、煲心灵鸡汤的等。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兴趣爱好、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一些与我们无关的生活、各种我们并不需要的信息,分散了精力,浪费了时间。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对自己可能很有意义,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看了以后只能“污染”眼球。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微信朋友圈也是。那些整天转发广告,发布一些我不喜欢的八卦或者要求投票的,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觉得此人可有可无,完全可以把他删除或者拉入黑名单。有些朋友因为是同事或者领导,碍于情面不便删除,我完全可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啊!
择其善者而留,其不善者或删或屏蔽,难道不是玩转微信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