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闹元宵(上)
【发布日期:2017-02-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莆田传统年俗中,进入腊月二十就算开始过年了。从小年到大年,再到正月十五,虽然不同地方的习俗有些差异,但无一例外地充满了庄重的仪式感。不管人在何方,过年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
还是爆竹烟花、大红灯笼hellip;hellip;
数千年来约定俗成的团圆、守岁,
暂把劳累挤走,且将欢聚盛满。
还是佳肴盛馔、美酒佳酿hellip;hellip;
虽说现在正月初一拜年依然,但不像从前那样挨家挨户串亲戚般热闹。现在串门拜年越来越少了,发微信、抢红包成了拜年重头戏,新潮的老年人也用微信给晚辈发红包。
记忆中的年味儿,“扫巡”、祭灶公、做红团、祈年、围炉、穿新衣、放鞭炮、贴对联、挂灯笼、守岁、过大年hellip;hellip;当这些年俗在过年中悄悄退却之际,莆田的闹元宵活动却正入佳境。
“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这是竹枝词《元宵》中描述莆田元宵盛况的句子。古往今来,莆田元宵节盛况赛过春节,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元宵期间,无论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还是在民风古朴的乡村,无论是在偏僻的山村,还是在沿海渔村,随时可遇见长长的闹元宵队伍和形式不一的庆祝场面,勤劳智慧的莆田人民用独具特色的民俗诠释了他们对和平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莆田元宵期间,家家户户红灯高挂,户户彩旗飘扬,摆斋果,设案桌。地域的不同,供品也各有特色。在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人们会用桔子叠起高塔,象征吉祥如意,寄托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涵江延宁宫,人们会垒起蔗塔,寓意生活甜蜜,祈求幸福安康;在城区东里巷内的黄滔祠,人们分别搭起南瓜、肉糕、漳桔“三塔”,祈祷全族子孙兴旺发达、大吉大利;在涵东霞徐顺济庙,人们则会制作直径88公分的大红团,红红火火闹元宵hellip;hellip;
在近一个月时间里,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爬刀梯、打铁球、摆棕轿、皂隶舞、“红盘”出游、“廿六跑”、点烛山和烛船hellip;hellip;民俗活动既丰富热闹,又生动有趣,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全国最具特色、跨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活动丰富多彩,万人同乐。元宵活动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不少民间工艺和民间习俗已被收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各地的元宵节虽然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在元宵节,各村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三天。闹元宵,根据规格大小,它可分为“元宵”和“总元宵”。元宵即各境民众抬出菩萨绕境出游,等各自忙完各境元宵后,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称“总元宵”。
元宵节在莆阳大地处处相当热闹,十五前后最浓烈最热闹,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宫社闹元宵,队伍少的数百人,多的千人,男女老幼以各种不同着装打扮齐上阵,行傩队伍锣鼓喧天,穿插放焰火,节目丰富多彩。
根据莆田各地的元宵活动内容和习俗特色,可再分为“总元宵”和“妈祖元宵”两种,“总元宵”有马队、妆阁、彩旗队、十音八乐、舞龙戏狮等特色民俗表演,也被称为“出游”。“妈祖元宵”主要分布在莆田沿海及海岛,以各妈祖宫庙为出游单位,其中湄洲岛的闹元宵活动,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莆田元宵巡游时间又有着日游和夜游之别,元宵期间,所属村的宫社张灯结彩,摆斋果,设“宴桌”。在白天,行傩队伍鸣锣开道,高举彩旗,一路上鞭炮声阵阵、锣鼓喧天、乐声悠扬,行傩队伍气氛热烈。家家户户门前摆设香案,焚香放炮,化“贡银”,烧柴草。元宵夜,游灯、舞龙戏狮、演戏酬神、吃戏饭、放焰火等。不同宫庙习俗活动形式各异,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莆田,人们谈到元宵时,总离不开“游灯”这个话题。元宵当晚,各家各户都会手执木棍,肩扛排灯,按顺序把灯依次排好,在宫庙前集合,而后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仿佛是一条长长的“灯龙”在村间小道上盘旋游动,穿行于乡村阡陌之间,场面甚为壮观。绕境一圈,这一元宵习俗称为“圈灯”或“游灯”,“游灯”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震耳欲聋的烟花也照亮了整个村庄,把元宵活动推向最高潮。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