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闹元宵(下)
【发布日期:2017-02-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福生

闹元宵,这是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活动。它有别于其他地方,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文峰宫举行“妈祖尾暝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各个自然村每年会根据年龄辈分轮流选出“福首”,也有地方是通过抓阄来决定的。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每位轮到“福首”的人家都十分重视。“福首”负责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当“福首”俗称“做头”,在元宵结束时,在社神前用筶杯卜定下一年的“福首”,称为“卜头”,已婚男子以“做头”为荣,认为会全年吉利。元宵前几天,“福首”家里就开始忙里忙外,一些亲朋好友也会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挂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屠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活动搞得热闹一些。
元宵这一天,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举行祭祀活动。昔日破旧冷清的老房子开始热闹起来了,处处洋溢出喜气盈门的气氛。
“福首”除了在家祭祖、招待亲朋好友外,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宫庙中的菩萨抬出来巡游本村境内,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称为“行道”游行。村里的“福首”捧着香炉,随着妈祖神像或其他“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不分昼夜挨家挨户绕境赐福。所到之处,每家门前要摆设香案、放鞭炮、焚燃柴草和银纸,虔诚迎接和欢送。唢呐锣鼓齐鸣,棕轿绕大埕不停摆动,家家户户都设宴桌迎神祭拜,给菩萨压岁钱。男人们燃放鞭炮助势,女人们围着捧手炉的“福首”换香求福,人们庄重、虔诚求神保佑,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的开头。
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需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一对,称为“喜烛”,重的甚至达百余斤;或叠红橘一大盘,高与屋梁齐;或供大面龟一只,大如小圆桌之面;或奉大鲤鱼一只,有重逾四五十斤的。有些地区的新婚夫妇,双双携灯到神坛前进香祈子;沿海地区以及涵江地带的一些乡村流行比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闹元宵”将莆田人的热情完全激发出来,这不但寄托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承载着不一样的乡愁、乡情。灯火绕境、行傩巡游、赤足踏火,这些独具一格的民俗风情,让人领略到了新奇和惊喜,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淳朴的民俗风情。
当木兰溪畔绚烂多姿的灯彩,
延续着新春庆贺的喜悦,
展现着兴化大地的婀娜多姿,
你我斟上一杯杯离别的醇酿,
再弹一支扣人心弦的曲子,
共醉在元宵佳节的臂弯里。
虽然年俗在更迭,年俗文化在悄然变化,但不变的乡愁、乡情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人们以祈福、庆贺、迎春、团圆、和谐为主旨的传统年俗文化精神及情感交流的节目属性依然延存。特别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对合家团圆的渴望,这些都一如既往,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