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记忆中,我当兵的第一年,是1983年,当时我分配在省内连江县官头镇长门这个地方。部队驻扎在闽江口畔,这里曾是清朝马江海战的主战场。那时,部队文化生活比较单调,我所在的连队配发的一台上海生产的“金星”牌彩色电视机,成为我们主要的精神寄托。尽管白天部队训练很辛苦,也很累,但到了晚上,一个个战士就来了精神,吹哨、集合、整队、点名、唱歌、进场、放凳子、坐下、看电视,就是放凳子,也是统一下口令,一个声音着地,真是掷地有声。每周都周而复始、循环反复地组织观看新闻联播和电视剧,大家也乐此不疲,习惯成自然。有的战士看到喜剧片中的人物对话和形态时,便会开怀大笑,把在军营的拘谨、在野外训练的艰苦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等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激动的时候,有的战士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这时,坐在旁边的战友就会友善地提醒其坐下,不要挡住后面观众的视线。有时候,看到电影中的小姐落难,悲腔唱起,真诚的情感,引起共鸣。演唱到动情处,观众一片唏嘘、啜泣,哭得眼睛发红。而到了晚上九点,就要停止观看,准备洗漱,九点半熄灯就寝,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大家也习以为常。然而,也有特例,比如,大年三十的“春晚”这顿丰盛“年夜饭”,部队允许战士们把节目看完(个别站岗放哨的除外),尽情享受这难得的文化大餐。
“春晚”给了我们太多难忘的回忆,有快乐,有惊喜,有感动,更有回想。许多精彩的节目深深映入我们的心底,即使过去多年,也依然记忆犹新,哪怕是一段旋律、一句台词、一个造型,都能成为一幕幕美好的回忆hellip;hellip;
我特别喜欢“春晚”中的小品类节目,如《相亲》《打扑克》《如此包装》《一句话的事儿》《今天的幸福》《我忍不了》等,过目不忘,回味无穷。几乎每年的“春晚”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令人难忘的节目。这些作品里有扎实的喜剧技巧,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关照,有对不良现象的调侃讽刺,也有对人情冷暖的生动诠释。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将身边的人,将身边的事带入这些作品中,似曾相识的场景,同样的尴尬闹剧,或许真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细细地比照反思,收获的不仅仅是捧腹大笑,更是共鸣后的会心一笑,以及给人以哲理般的启迪。
作品取之于人民,奉献于人民。好的作品,往往来自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索。回顾这些“春晚”上的小品,莫不如是。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使人们对“笑”有着更多的期待,紧绷的情绪需要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这或许也是当下喜剧影视、喜剧类综艺火爆荧屏的主要原因。只是,回头看近几年市面上的一些喜剧作品,堪称佳作的实在是寥寥无几。华丽的包装很多,优秀的故事很少;耍宝搞怪、隔靴搔痒的很多,真正让我们产生共鸣,感受到智慧、幽默的很少。说到底,问题的症结还在于创作者接地气不够,对百姓生活的疏离,对现实社会缺少真知灼见,缺少发现生活之美和现实问题的眼睛。这就需要创作者进一步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挖掘、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精作品、优作品,来奉献社会,奉献人民。
我由衷地祝愿“春晚”这顿“年夜饭”能越办越红火,越办越精彩,越办越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