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临近高考,又想起了当年“硬背”的情景,在我看来,“硬背”还是很有必要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记性的减弱,我还后悔年轻时“硬背”的太少,记的也太少了。
说到“硬背”,我十分羡慕我国著名的媒体评论人、出版人——染宏达,因为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记忆力超常。对于自己的记忆超常,梁宏达觉得既有天分,也和儿时的教育有关。
他说:“我这个记忆是私塾训练出来的,我爷爷是私塾先生,我跟着我爷爷先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增广贤文》、诸子百家的格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hellip;hellip;完了是《古文观止》、《诗经》、《周易》,上小学后读唐诗宋词hellip;hellip;”
记忆开发得早,原来是爷爷“教育有方”。爷爷要求3岁时的梁宏达就要天天背,不然就“挨揍”。他还记得,一次,爷爷让他背《蜀道难》,没背下来。“家里吃包子,以前吃顿包子就像是过年了,爷爷不让我吃,让我跪在墙角,闻着后边包子的香味儿,读两遍《蜀道难》,我就背下来了。”直到现在,梁宏达还能只字未差地背诵《蜀道难》。梁宏达说,至今想忘也忘不了了。
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火了。选手们扎实的诗词储备量,让很多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考查的就是选手们“死记硬背”的能力,并不能代表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有多高。对此,本届《中国诗词大会》选手彭敏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很多人会去看各种诗词鉴赏类的书,我觉得都属于舍近求远。庞大的背诵量,才是学习古典文学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死记硬背,但只有这样,这些东西才会真正融入到一个人的灵魂和血脉深处,并且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灵魂质地。有背诵量做基础,再去旁及其他鉴赏和史料类的书,就会事半功倍。”
说到“硬背”,不少人或许立刻会想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最怕看到的就是课文后面“背诵全文”四个字,而古诗词、古文名篇一般都会要求“背诵全文”。殊不知,背诵正是提高语文水平、古典文学修养的基本功。没有背诵做基础,何谈其他?
基本功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很重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功之上。
我小时候经常利用早上,走出室外,在乡村的小山坡榕树下背诵语文、政治、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唐诗宋词等等,到了现在,我还喜欢背毛主席的诗词hellip;hellip;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丰富了语言表达,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
然而,生活中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得焦虑于被时代淘汰的人们,常常忙于追赶变化,而无暇顾及其他。但是当我们蓦然回首,审视所走过的那些路时会发现,若是做好了知识的长期沉淀和技能的扎实积累这样的基本功,便能“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曾经的我,看到“背诵全文”四个字也是极为发怵的。可奇怪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后,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当初那些“背诵全文”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只是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多背诵一些呢?
故此,奉劝即将上阵的莘莘学子们,多些“硬背”,或许能考出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