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去向问题,成为每个高校学子必须直面的人生抉择问题,也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6月10日起,本报陆续推出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以近年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主体,对他们在莆去向“路线图”进行零距离探访,用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示他们走出校门后的工作与生活足迹,探寻他们内心世界与精神家园,力求通过这些“过来人”的成功与挫折的真情实录,从而尽可能地就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的互动环境,给人们提供一个思考空间。
青春旅途的“加油站”
大学毕业生就业追踪记之六
到农村长才干,数前年,莆田学院毕业生连青龙主动报名到西部当志愿者,踏上了“村官”之路,这是他青春旅途中的又一“加油站”。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奉献,在艰苦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让西部志愿者和“村官”的履历温暖自己以后的人生。
虽然做的都是小事,但连青龙坚信,每天做一件事,慢慢积累,也能出成就。新时代的大学生,没有夸夸其谈,有的是干发展、谋发展、议发展的劲头。
连青龙有过别的机会,毕业于莆田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大四时,已经在城厢区政府办做电子政务工作,但他还是放弃了这份让大家羡慕的工作,带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到宁夏海原县志愿服务两年。成为莆田学院服务西部志愿者中的村官第一人。象牙塔里的学子和基层打交道,他最深刻的领悟就是,小事也能出成就。在和连青龙的交谈中,他反复强调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立足根本,也是他能适应不同角色之根本。
初到海原,连青龙就碰到个大难题,语言不通,和当地人的沟通都成问题,对这里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也很不适应。安排的工作,是一个和他专业毫不相关的职务:党务秘书。理工科学生做文字工作,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压力,好在年轻人总是能勇敢地面对挑战,他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成了和当地人沟通的桥梁,为同事解决电脑故障,教同事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不断地学习,慢慢地适应,很快地,他就和当地人打成了一片,还结交了不少朋友,也能说一些当地方言。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两年里,他在当地获得了肯定,扶贫办挽留他,希望他能留下来,他谢绝了。2008年,他通过考试被选拔为仙游县榜头镇紫泽村村长助理,成为村长助理,青龙主要的工作就是协助村长、村委处理日常工作,事情虽然简单,但要干好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自己制定了每天早上8点工作12点休息,下午3点工作6点休息的作息时间,并坚持一周有六天是在村里。初来乍到他面临着“无事可干”的尴尬。有了在宁夏两年的锻炼,青龙对此显得很冷静,没有失落也没有抱怨,只是客观理性地分析了原因。“在村里我主要是学习锻炼,没工作我就争取工作,能为村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说。协助镇派出所在村里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帮助不识字的老人填写申请表格。村小学操场重新整修,主动要求过去帮忙,每天与农民工一道顶着烈日给路面灌水、搬砖头,连续干了一周hellip;hellip;他做的还只是小事,但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
对于未来,连青龙说,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就是他现在的打算。目前,他还有个想法:结合村务,发挥自己所学。紫泽村有不少企业,他正在计划开通一个网站,为村里的企业做宣传。相信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他还有很多的“小事”可做。(时报记者 彭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