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百万基金: 为少数民族孩子插上腾飞翅膀
【发布日期:2013-03-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本报讯 3月13日,仙游县枫亭镇沧溪回族村在政府、边防、村里乡亲资助下,“沧溪村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会”正式投入运行,将专门用于资助当地沧溪民族小学孩子。目前,当地荷珠村、海安村和海滨村也分别成立各类助学基金,总金额已超过105万元,惠及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儿童。
“要趁着孩子在学校,又不惊动邻里的情况下悄悄发放,免得孩子们有自卑感。”当地最早发起成立助学基金的沧溪边防派出所警官杨诗凯说。今年春节前,杨诗凯再次顶着海风,为辖区十多名家庭贫困学生,一一入户送去助学金近2万元。
2006年的一天,杨诗凯在辖区走访时,看见有位老人在捉小羊羔,准备卖掉给儿子筹大学学费。出身贫困农村的杨诗凯,也曾高中没念完便辍学,这一幕让他感触不已。随后,杨诗凯在辖区枫亭镇倡议成立助学基金。随后,开办工厂的老板、临街经商的店主hellip;hellip;大家纷纷倾囊捐资,甚至许多老人也量力捐出了省吃俭用的养老钱。

温暖送后还需“保温”,让“爱心”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海安村,助学基金约有本金40万元,全部交由当地银行托管,辖区工厂企业若急需流动资金的,可以向基金会写借条申请,并按一定利息偿还,10万元本金一年后连本带息收回11.8万元,这些红利足以支付村里的贫困学生的费用。其他村也多采取银行托管放贷的形式盘活基金。
“每一笔资金的收益和流向都会张贴在村委会门口,接受社会和辖区群众监督。”沧溪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卢日介绍说,每到开学前,各村被资助对象先提出申请,各村组队长摸排后把名单报到基金会审核,派出所、村干部和老人协会三方共同派人逐户走访核实。审核通过后,助学款才能交到被资助对象家中。此外,作为全国第一个由边防民警发起的民间助学基金,发放助学款时,没有繁琐的会议流程,有的仅是基金会工作人员那几句深情的问候和祝福。
据统计,多年来,这个由村老人协会、村干部与边防民警共同管理的基金,共发放助学金50多万元,让当地200多名贫困生受益。同时,“助学基金”也已经扩大了发放范围,除解决贫困生上学费用、困难儿童慈善帮扶外,还拿出一部分奖励乡村教师和参与各级竞赛获奖的学生。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小鹏和小杰是一对不幸的兄弟,父亲入狱服刑,母亲和爷爷先后去世,兄弟俩只得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这对兄弟被基金会纳入助学范围,边防官兵自愿当起了“代理爸爸”,把“逢节关怀”变为“终年关爱”。每年寒假,兄弟俩放假回来,边防派出所就给他们送去了护肤霜和棉手套。卢日说:“只有多关注这些琐事,才能把温暖送到孩子的心坎里。”
民族一家亲,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家”的温馨。在枫亭镇九社村杜樟戈自然村,居住着近百名蒙古族后裔。蒙古族村民出其东孩子上过西北民族学院,现在广东佛山市私人公司工作,时不时寄些钱回家贴补家用。看着孩子越来越有出息,出其东常说,幸亏有党的好政策,让他家过上了好日子。为此,平时生活中,为人诚实的出其东很讲团结,还主动帮周围汉族群众干些泥工活。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吴志 林建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