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央会议宏观政策定调在即 四角度扫描中国经济
【发布日期:2009-12-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央层面最高决策会议,会议通过回顾过去一年经济工作得失,展望未来经济趋势,确定未来一年的政策总基调,部署来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12字方针;进入2008年后,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剧变,经济基调由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变成年中的“保增长、控通胀”,再到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那么,在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结构调整压力空前的2009年底,宏观经济政策又将如何定调?
对于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们普遍认为这对中国经济明年走向意义重大。中国经济能否在明年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将在某种程度上左右全球经济的走向。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中国在2008年碳排放量达60多亿吨,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IEA同时预测未来20年中国的碳排放平均增速2.7%,居全球首位。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低碳”则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把“双刃剑”要求决策层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之间必须做出必要合理的平衡。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上,预计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其中对行业的支持将转向为消费以及新兴低碳经济,这意味着明年将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最关键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认为,“中国向绿色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这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的模式都会带来较大的约束力或冲击。”
作为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领域的专家,杨志教授已经受邀出席本月初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被称为“将决定地球未来的生态、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
“无论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不可避免地将令中国承受越来越多的减排压力,还是国内自身的结构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铁刚教授指出,“低碳经济涵盖的新产业,无疑也是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后来居上的关键点,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指导纲领,同样是低碳经济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要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际上,去年底以来,我国一直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以4万亿投资为例,资金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科教文卫的硬件设施等七个方面。为优化产业结构,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强调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提出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现实的转型困难是巨大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较大污染,始终是政府着力解决而无法短期多要素共振的难题。确保既定的GDP目标实现来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恐怕也是政府一定时期的重要手段。中国经济速度和质量有机共存,关乎中国经济的长期利益,而目前形成的粗放经济发展模式,碳减排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共同制定中国低碳经济的相关指导政策,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这将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确认,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无疑将是受益者。”杨志预计,“低碳经济相关产业起步初期运转成本高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和划拨科研经费,加大这方面的支出。”
“中国已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感日益明显,遭遇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必须动用综合手段,上升到立法和国家层面。”张铁刚进一步指出,“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应该增加环境考核的硬性指标,标准可以先低后高,但量化约束刻不容缓。要做好能源替代和优势能源的转换工作,在现实的困境中,走出兼顾效率和环境的道路。从政府掌控的重要的经济基础性行业入手,大力推动新的低碳技术,同时引导社会资本的全面介入,培养全民的低碳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人民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