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G20三大“口水仗”开打 汇率首当其冲
【发布日期:2010-1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G20峰会21日正式拉开帷幕,之前有关G20峰会的种种猜想即将揭晓。可以想象,20国各方必定会为各自的利益展开激烈的“口水仗”。但是毫无疑问,中美两国必将成为此次博弈的主角。
中国强劲的贸易顺差是否会再次引起汇率问题争端?美联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将面临19国怎样的围攻?金融监管改革路向何方?这三个问题可能成为G20峰会的焦点。
“口水仗”之一:贸易不平衡引发汇率争锋
伴随着美国民主党中期选举的败退和美联储第二轮“印钞机”的开动,世界经济的目光暂时离开了紧盯已久的中国。但是,中国10月贸易数据的出炉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汇率这一近期万分敏感的词汇上。
数据显示,中国10月出口同比增长24.3%,进口同比增长29.2%。贸易顺差扩大至271亿美元,创3个月新高。
面对中国强劲的贸易顺差和美国近45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贸易再平衡”这一议题被提及的概率大大增加。
韩国G20峰会官方发言人KimYoonKyung日前表示,起草本周G20峰会公报的代表周二全天举行会议,就汇率和失衡问题展开了“非常激烈的”辩论。他还不乏幽默地调侃道,代表们各持己见,讨论热烈,必须开着小会议室的门透气,否则室温会过高。
另外,他肯定地表示,G20峰会的各国首脑就汇率问题将遵循此前在庆州会议上各国财长所达成的共识,即不竞相恶性贬值本币。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韩联社书面采访时表示,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复苏的脆弱性和不平衡性进一步显现,前景仍不容乐观。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国应该切实负起责任,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坚持国际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会把自身的问题归咎于别人。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实际上10月份中国的贸易数据是低于市场预期的,目前中国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如何解决通胀问题。人民币汇率是中国的内政,中国将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对于世界经济的复苏是有益无弊的。”
“口水仗”之二:“一对多”的量化宽松政策
从时间上来看,G20峰会紧跟着美联储QE2的出台,元首聚首,为其他国家“讨伐”美国滥发货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俄罗斯总统助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在会前强调,二十国集团需要制止那些“有能力影响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的个别国家”的单方面行动。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则严厉批评美联储再启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明智,称此举非但不会提振美国经济,反而可能导致巨额资金涌入新兴经济体市场造成资产泡沫。
德国、巴西、南非和中国等国家的政府官员也批评美联储开动印钞机贬值美元,推升大宗商品价格,驱动热钱流入新兴市场。
可以想象,面对多方甚至是昔日盟友的压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不得不在这次峰会上扮演防卫者的角色,绞尽脑汁来为伯南克和盖特纳一干人等的经济政策辩护。
何志成认为:“刻意强调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负面性实际上对中美两国都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未来美国经济不好转,几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即将浮出水面,这对全世界都是不利的。”
他还强调:“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实际上是开出了远期支票,以保证债券置换的价格锁定。即以账面价值而不是市值来确保美元资产的价值。这对世界经济的恢复是很有益的,尤其是对中国手中持有的1.6万亿美元债券更为有利。”
何志成认为:“目前针对美国的指责过于片面,实际上,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好转对世界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是至关重要的。G20峰会需要的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平可持续的预期,而不是分裂的预期。”
另外,在G20开幕前夕,数据显示中国在9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减持7692亿日元的日本国债。如果加上8月份的减持额,中国事实上已经出清今年所购总计23759亿日元的日本国债。对此,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政府的逢高减持。
“口水仗”之三:双轨制银行监管
对引发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公司实施监管的方案将是这次G20的重要议题。会上有望出台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发表的银行资本监管案在内的其他监管案。首先将对破产可能会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型金融公司制定监管方案。
各国政界领袖和监管官员已得出结论,规定一种全球一致的办法来清盘倒闭银行,是一项太过复杂的挑战。
G20将抓紧创建两套不同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名单。第一个包括20家左右若倒闭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风险的全球银行。第二个名单是按国别列出的银行,这部分银行对本国经济具有系统重要性,但不会对全球构成风险。
据听取了议程简报的人士表示,各国官员们已达成共识:全球监管机构应重点关注拥有全球业务的大型银行,剔除那些业务重点在国内、无太多跨境业务的大型银行。同时,G20将推迟决定是否要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征收全球资本附加费。
一位听取了G20议程简报的人士表示:“这可能适用于中国或日本的银行。这些国家有许多银行规模庞大,但所持本土市场以外的资产相对微不足道。” (据《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