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这是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对招商项目筛选提出的明确要求。现在,这已经成为全省找项目、上项目的共识和标准。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全省各产业逐个“体检”,逐个梳理,找到薄弱环节,找出产业链缺失。然后,对照国家产业政策、福建省“十二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修订招商目录。福建还绘制了石化、不锈钢、铜、铝加工、汽车、太阳能光伏、LED等14条产业链图谱,列出429项总投资11021亿元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为项目对接提供指导依据。同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符合福建产业发展布局的,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忍痛不要。
找准着力点,形成突破点
“先行先试”是《海西规划》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央给予福建新一轮改革发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支持。
在刚刚闭幕的福建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这样强调:“要善于先行先试,深入研究政策、不断开拓视野、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先行先试的突破口、着力点。”
当前,福建正努力在对台先行先试,特别是在平潭开放开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进展。
《海西规划》辟出专门章节阐述建设两岸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那么,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前景如何,福建又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平潭综合实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龚清概告诉,平潭将积极探索两岸同胞“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建设成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
“五个共同”,凸显平潭开放开发的与众不同。在机构上,成立由两岸产业团体、研究机构、文教社团的代表和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作为民间性议事咨询机构,听取和吸纳台湾各界的意愿和设想。
在共同规划上,由台湾中兴工程顾问公司领衔、大陆规划机构共同参与编制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平潭建设成为两岸合作、面向世界的“开放活力岛”,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的“国际旅游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科技智慧岛”,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生态宜居岛”。
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节点在县域。”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这样表示。目前,福建全省84个县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最强县与排名末位县经济总量相差37倍,地方财政收入相差53倍。
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4月29日,福建在晋江召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号召全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5月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而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城镇改革发展目前成效喜人,42个试点镇上半年完成投资406.3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0.84%。
为全面实施大开放战略,形成大开放格局,福建提出,要努力促进两岸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在对台经贸合作上有新突破;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构建整合,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大提升;完善海西20个城市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上有新进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新的探索。
咬定青山不放松,勇立潮头创大业。在更高起点上,海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壮美!(据《光明网》)